三月的處州大地,繁花似錦。
其實,在麗水,與“花”相關的地名也有不少,如梅塢村、荷地鎮、桃花嶺……它們或地以花名,或名因花顯。這些美麗動聽的地名背后,承載著的是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濃郁的人文風情。
蓮 都
2000年5月,麗水地區建制撤銷,成立了地級麗水市。麗水地名為地級麗水市所沿用,原縣級麗水市改為市屬蓮都區。
因蓮都區“依山傍溪、眾山環簇、狀如蓮花”,在唐宋時便被雅稱為“蓮城”。歷史上,還有廣為流傳的金童玉女種“蓮城”的傳說。
相傳,瑤池里的一對金童玉女坐著蓮花舟下凡到人間,在市區三巖寺一帶墾荒種田。離開時,從蓮花舟里摘下七子蓮蓬贈予村民,又取五滴仙露灑向大地,化作五口相通的泉眼灌溉蓮塘,村里家家戶戶都種上蓮花,于是這里被稱為“蓮花村”。后來,城里城外方圓幾十里的鄉民都開始種植,“白蓮本是天上物,金童玉女贈人間”的民謠因此廣為流傳,久而久之,也就成了遠近聞名的“蓮城”。
而據《處州府志》記載,“自蕭梁詹司馬疏導水利,有濠河二處……其濠闊處,半植荷莢,名荷塘。”可見,早在1400多年前蓮都就已經開始種植荷蓮了。
如今,蓮花與蓮子早已成為蓮都的象征,處州白蓮更是憑借悠久的種植歷史和獨特的產品品質享譽海內外。當盛夏時節來臨,大港頭、老竹、麗新等地的荷塘中,那一片片接天連地的蓮葉,蔥綠而生機勃勃,它們托著的荷花,如同初綻的芙蓉,嬌艷欲滴,仿佛羞澀的少女,伴著成熟蓮子獨有的清香,美得讓人心動。
梅 坑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過去一段時間,景寧渤海鎮梅坑村的梅林公園里,數千株梅花迎風盛開。花枝上,梅花含芳吐艷,花蕾俏立枝頭;花枝下,衣影飄飄,歡聲笑語不斷。綻放的梅花與不遠處的千峽湖美景交相輝映,風情獨具。
但最初,梅坑村卻并非因梅花而得名,據記載,有梅姓始祖于明景泰年間(1450-1456)遷徙到此,建村于山澗之旁,才有了“梅坑”之名。
梅坑因“梅”而興,致力于打造景寧最耀眼的梅園。在2016年底開展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梅坑村發掘自身潛力,利用公路沿線的荒地,打造了一個“十里”梅林公園。這里種植了紅梅、杏梅等五個品種共計3800多株梅樹。同時,村莊充分融合了“梅文化”,以賞梅、詠詩、攝影、寫生為特色,推進了立面外墻的美化工程,建設了5公里長的濱湖游步道和游船碼頭,并開通了從景寧到梅坑村的游船專線。現在,無論是步行還是乘船,目光所及之處,梅林與村居相映成趣,成為千峽湖畔一條美麗的風景線。
從高處俯瞰,遠山如黛,花海如潮,云蒸霞蔚,微風拂面,暗香浮動,令人神清氣爽。可以說,梅坑就是梅花的海洋,梅花的世界,來到這里仿佛進入了一個仙境。
“這下我們梅坑,真正姓‘梅’,成為被梅海環繞的村莊了。”村民鐘長木村笑著說,在家門口就能賞梅看景,生活十分愜意。
荷 地
五葉荷花瓣,四水蓮根灌;
青山瑞氣祥,芙蓉競芬芳。
這,就是荷地!荷地古村地處慶元縣東部,距縣城37公里。明洪武三年(1370),吳崇五和兒子吳添四以“牛擇吉地”造屋建村。村落四周,連綿起伏的山峰環繞,座座山峰形似饅頭,每座山的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層疊的峰巒,自內而外層層托起,遠眺宛若一張張荷葉在朝陽下舒展盛開,民間美稱其為“五葉荷花”,村莊也因之得名。
后來,村民們在山谷河塘中遍植荷花,夏日的微風拂過,總能掀起道道綠色的漣漪。
再后來,鎮政府駐于此,鎮以駐地名,于是又有了荷地鎮。
荷地的初見之美,便是那無盡的綠意,翠綠山巒連綿起伏,碧波水面交織成畫。全鎮83%的轄區被森林覆蓋,大地被植被裝點得生機勃勃,宛如每一寸土地都在深呼吸。
與小橋流水的江南印象不同,江南之南的荷地風光多了幾分野性之美。
這里有閉上眼就仿佛睡進一幅畫里的雙苗尖,在海拔1300米的高山之巔,放眼望去,擎天而立的風車,奇峻秀麗的山峰,蔓延高山草甸,形成一幅絕美的畫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露營、攝影,一睹“風電觀光”的迷人景色。
這里還有休閑垂釣勝地——大巖坑水庫,有號稱“天然氧吧”和“森林之肺”的上洋湖濕地,仙人石、門巖銀瀑布、九剿際瀑布、石巖龍井瀑布、蘇湖石人……一處處大自然的杰作,都讓人流連忘返。
風吹過,草木搖晃。山路崎嶇,虛浮之間,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江南那溫柔下的倔強一面。
桃花嶺
桃花嶺上覺天低,人上青山馬隔溪。
行到三姑學仙處,還如劉阮二郎迷。
詩作描繪的地方名為桃花嶺,連接蓮都、縉云兩地,是括蒼古道上最為險峻也最為秀美的一段驛路官道。
既稱“桃花嶺”,嶺上肯定曾經多植桃樹。這個猜想,我們可從清代縉云知事徐熾烈的《重栽桃花碑記》中得到印證:“嶺故樹桃,因名焉。”
那最初是誰、又是為何在嶺道沿途種植桃樹林呢?文獻中沒有任何與此相關的記載,倒是有一個充滿孝心的傳說頗為感人。
很久很久以前,嶺上住著一對母女,女兒為了彌補母親臨終前未能吃上一口鮮桃的憾事,決心在山嶺兩側遍植桃樹。她的孝心感動了路過的天神,天神決定助其一臂之力,施用法術讓桃樹長滿了山坡。
之后女兒精心照料桃園,將成熟的桃子獻到母親的墳前,并將其余的桃子送給過路的人。人們稱她為“桃花”姑娘,并稱這座栽滿桃樹的山嶺為“桃花嶺”。
傳說的真偽雖不可考,但它所傳達的慈孝精神卻在人們口口相傳中得以傳承,古道沿途遺留的碑文與牌坊就是這種精神最顯著的見證。
古道中段的卻金館村村頭,立有一孝子牌坊,這是清咸豐元年(1851)官府為旌表邑人陳登朝孝敬長輩“泣墓守孝”之美德而奉旨所建。
史載:陳登朝為人忠厚,以孝為先。父親亡故后他不僅服喪守孝,而且在墓旁搭明廬守墓三年,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孝子。
這個季節,當熱衷于徒步的旅行者們穿越桃花嶺,再次踏上幽靜的古道時,定能看到,山嶺兩側野花盛開,春意正盎然。
來源: 麗水日報 | 撰稿:通訊員 劉婷 吳莉莉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