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昆曲傳承發展與保護有了法治保障。23日,溫州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溫州市永嘉昆曲保護條例(草案)》(下稱《條例》),將報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后公布施行。
溫州是南戲發源地,永嘉昆曲(簡稱永昆)是溫州現存最古老的地方傳統戲劇種類。2001年,永昆作為昆曲子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即便如此,這些年,永昆仍面臨藝術特質逐漸退化、保護工作碎片化、傳承發展后繼乏人等諸多困境。
“最頂峰時溫州有20多個昆劇團,目前只剩下我們一個‘獨苗’,還有很多老先生散落民間。”永嘉昆劇團團長徐顯眺介紹,靠口口相傳的永昆,一度陷入瀕臨失傳的困境。如何搶救和振興永昆,加大地方特色劇種的保護,是溫州非遺保護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前期調研過程中,除了實地走訪永嘉昆劇團,聽取有關部門、專家和永昆代表性傳承人等意見外,溫州市人大還先后到蘇州、金華等地考察,匯集多方意見和經驗。”溫州市人大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柳升高表示。
“《條例》堅持保護優先,更著眼于健全保護傳承體系,在系統保護和修復涵養方面做出具體制度設計,維護永嘉昆曲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溫州市人大法工委主任張勝海介紹,該《條例》共23條,從保護原則、管理職責、保護體系、展示傳播等方面進行規范。在保護體系建設中,《條例》明確編制永昆保護專項規劃,開展資源調查,建立保護資源名錄和數據庫;組織挖掘整理傳統作品,支持定期復排演出,對瀕臨消失的資源進行搶救性保護;完善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機制。
人才缺乏是永昆發展與傳承過程中的最大隱憂。“作為全國八大昆劇團之一的永嘉昆劇團,目前只有51人,要創排一出大戲顯得捉襟見肘,甚至要一人飾演多角。”徐顯眺介紹,昆曲的人才培養周期較長,要想創排好的劇目,除了強大的創作班底,還需要一批表演成熟的演員,優秀人才的引進迫在眉睫。為助力永昆專業人才培養,《條例》對專業人才的招考、職稱評聘保障、人才引進激勵、校團聯合培養方面都作出規定,探索校團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劇團已經與省藝校合作,定向培養的33個“昆苗”也將在兩年后畢業,成為劇團的新生力量。
傳統戲曲不僅要“活”起來,更要“傳”出去。“希望通過《條例》的出臺,催生各級保護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也能激發劇團活力,傳承永昆特色文化基因,讓永昆好戲不‘斷’。”柳升高介紹,《條例》將助力政府部門在后續的保護工作上更加精準施策,接下來將積極推動永昆“進社區”“進校園”,培養更多戲曲觀眾和戲曲生態,擴大其在地方的影響力。同時,加強劇團建設,加大對劇目創作的支持力度,讓更多優秀劇目走出去。
“地方傳統劇種的保護不只需要民間力量,更需要政策扶持。”溫州大學南戲研究中心俞為民教授告訴記者,《條例》有助于激發永昆保護的內生動力,強化對其原生態特色的挖掘,推動永昆的記憶留下來、活起來,讓溫州南戲雋永彌新,讓永昆“戲”水長流。
來源: 浙江在線 | 撰稿:汪子芳 | 責編:汪杰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