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酷炫”“超乎想象”……在烏鎮,穿梭于琳瑯滿目的科技產品之間,大家常常用到這些形容詞。
在各大展示活動上,人們不僅需要網感,更需要科技感。IPv6+標準、骨干全光網、6G無線高速、數字孿生產品……若是對這些詞語不夠了解,在烏鎮就大概率要“out”了。
不過,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20個論壇中,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關鍵詞。比如全球發展倡議、數字鴻溝、數字倫理、數字減貧等。比起熱火朝天的前沿技術,這些關鍵詞讓人開始“冷靜”下來。
的確,越是在技術飛速發展的時候,我們越需要把目光反轉,去審視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
信任
數字時代,我們或多或少感到過一些不安。
就拿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應用來說,采集的數據是否會被濫用、隱私會不會被泄露,許多人保持著高度警惕。其實,相同的話題,互聯網界的大咖們在烏鎮峰會上也討論得熱火朝天。
說到底,這是人與技術最基本的相處之道——安全、公平與信任。
這些年,曾經在烏鎮峰會展臺上的“黑科技”走進日常生活,各個領域被數字技術重塑,傳統的安全邊界也被打破。“網絡安全是數字時代的新邊疆”“數字安全是數字經濟的底座”“構筑安全體系就是構筑信任”……論壇上,一個個聲音提醒我們,面對數字技術,我們需要一條安全的底線。
今年參加烏鎮峰會的嘉賓中,就有一大批網絡安全企業代表。這幾天,記者就此采訪了幾位相關領域的嘉賓,一種解答是,以技術發展解技術之困。“維護網絡安全,最重要的就是協同共治。”第九次參加大會的安恒信息董事長范淵頗有感觸。
另一種解答,是橫跨科技、經濟、社會與人文的討論,以期對技術行為形成合理的規范與引導。
記得去年的烏鎮峰會上,人工智能論壇的主題是“打造智能經濟新優勢”,今年,同樣的論壇則把主題聚焦到了技術倫理問題上。
有人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正深陷“信任危機”。它可能被有意濫用,用于深度造假,也可能在“無意”中生成充滿種族、性別偏見,或錯誤百出的文本和圖像。“我們賦予機器智能,也要付出代價。”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張鈸在論壇上說。
如何通過治理重建起信任。去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發布,為從事人工智能相關活動的主題提供了倫理指引,不失為一次良好的嘗試。
“只有人工智能的研究開發和使用人員都遵守共同制定的原則,才能讓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并造福全人類。”張鈸說。
鋼筋水泥筑成的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旁,白墻黛瓦的江南建筑傍水而立,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又恰如其分,各自安好。烏鎮的建筑格局,或許已經向我們揭示了與技術相處的樸素智慧。
溫度
數字技術,究竟是讓人與人更接近,還是更加疏遠?
戴上MR眼鏡,在現實場景與數字世界互動,上傳一張照片,和遠方的朋友在虛擬會議中見面……在“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走一圈,一個個元宇宙場景,已讓萬物觸手可及。你我距離,在今天顯得前所未有之近。
用數字技術聯通世界,這是每一位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人都心懷的愿景。新發布的《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中提到,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是74.4%,盡管已是一個喜人的數字,但它也意味著,還有四分之一的人,并未目睹我們所見的數字世界。
回望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一個結局是分化與戰爭,直到今天,一些在那個時代被落下的國家和地區,仍在艱難地填補這條技術的裂縫。在彌合數字鴻溝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瀚指出,我們正面臨著與工業革命相似的重要時刻,如果沒有良好的引導,數字化也有可能加劇已有的不平等。
包容的數字文明,向前走,也要回頭看。從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起,就有一大批專家學者發出這樣的呼吁。2020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組委會正式發布《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行動倡議》,最后的落腳點,便是“堅持以人為本、科技向善,縮小數字鴻溝,實現共同繁榮”。
而各個國家、各行各業的互聯網人,也把各自的方案帶來烏鎮,把宏大的愿景落至細微。
在抖音,有一個供視障人士使用的“無障礙電影頻道”,平均下來,一個月有兩萬多人觀看。抖音集團副總裁李濤分享道:“在平臺里,這其實不是很大的數據,但是我們都覺得這些人特別重要,值得我們為他們付出。”
在非洲,軟件企業思愛普2015年以來每年舉行“非洲代碼周”,教青少年學習計算機技術、寫代碼。思愛普全球高級副總裁柯曼表示,希望更多孩子能繼續這條路,參與到社會的數字化建設中來。
一副MR眼鏡,或是一部智能手機,技術的意義在于讓人與人更近,這是烏鎮每年傳遞的聲音。
回歸
技術解放人類。這一點,來到烏鎮的人都有真切的感受。
無人駕駛、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甚至寫詩作畫,機器太“聰明”了。有人提出了人會被技術奴役的擔憂,世界會不會像《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預言的那樣,被分化成1%的能夠“控制算法的人”,和99%的被算法控制的“無用的群眾”?
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分享了她的觀點:每一次技術的進步,只會促進人類演進到下一個更高級的階段,替代一些對我們的精力消耗大于創新的工作,讓我們把時間運用到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上去。
與其把人和技術放在對立面,不如從“人”本身來思考——正是因為技術解決了諸多“后顧之憂”,我們才比以往更渴求想象力與創造力,也比以往更接近人的本質。
創新,唯有不斷創新。
在烏鎮,我們看見“控制算法的人”慷慨解囊、獻智獻策。依托互聯網大會的平臺,眾多企業、主體在交流互鑒中收獲了創新的經驗、與數字時代相處的法則。
“科技創新是企業構筑持久競爭優勢的關鍵。數字化浪潮不可阻擋,企業的技術創新、產業的轉型升級,都要向數字化這條主線靠攏。”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劉健在論壇上與企業家們展開交流,分享了中興加快科技創新、為數字經濟筑路的做法。
我們也看見,數字技術使個體擁有了更廣闊的創造與展示的空間。在今年的數據開放創新應用成果中,聚焦共同富裕,一大批應用涌現,讓默默無聞的鄉村小超市成為致富新平臺,為農村閑置勞動力打開更多就業渠道,用預售團購將農產品直接從田間地頭送上餐桌……
科技向新、向善、向更豐富的創造,這或許是人類與科技最和諧的相處之道。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涂佳煜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