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一座城,你最先想到什么?
或是文化地標,或是民俗文化,或是歷史名人……這些專屬的城市符號早已刻在人們的記憶深處,彰顯著城市氣質。
二月二,龍抬頭。3月11日,鰲江大龍巡游全城,幾乎萬人空巷。今年的鰲江大龍長99米,重3噸,需260余名壯漢才能合力抬動,創下歷年長度之最。
國家級非遺鰲江劃大龍,便是平陽縣鰲江鎮的城市符號之一。從400年前走來,鰲江大龍與這座城相伴相生,共同成長。
當下,借力短視頻等新傳播形態,游神、簪花圍等地方特色民俗得以出圈。擁有網紅基因的這條“東方第一龍”,該以怎樣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讓城市更具辨識度?
“東方第一龍”有來頭
“滿身鱗甲不飛行,大舉依然賴眾擎。去地只差三五尺,昂頭便覺勢縱橫。”1916年,鰲江開埠先驅王理孚題詩《鰲江龍燈》,展現出鰲江大龍的氣勢磅礴。
鰲江,系我省八大流域之一。因江口涌潮似巨鰲負山,故名鰲江,又因江流如青龍遨游入海,俗稱青龍江。靠海吃海,為求風調雨順、魚蝦滿艙,沿海民眾產生了對海龍的崇拜,“鰲江劃大龍”應運而生。
據民國《平陽縣志》記載,“鰲江大龍”在民間流傳的歷史逾400年,在浙、閩交界地區影響廣泛。“大龍‘頭巨充庭,身長十馀丈’”,與各地的龍元素習俗相比,其形體之巨大,制作之考究,可以說是一枝獨秀。鰲江大龍制作技藝傳承人龔光橋介紹,鰲江大龍集溫州竹編、紙扎、剪紙、書畫等工藝之大成,今年的大龍整整用掉了5000余斤毛竹、1200余米彩布,7000余張鱗片。其中,龍頭高逾5米,7個師傅耗時50天才完成。
上個世紀,鰲江大龍曾沉寂了幾十年。直到2000千禧龍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下,民間藝人通過老人回憶、查閱資料等渠道,才讓鰲江大龍重獲新生。2009年“鰲江劃大龍”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非遺中心授匾“東方第一龍”,2014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00年的66米到現在的99米,鰲江劃大龍民俗活動已經舉辦了十屆。不久前,鰲江劃大龍還入選了2024年“民間民俗·多彩浙江”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
承載寄托的城市符號
這些年,鰲江鎮的發展蒸蒸日上,取得了全國百強鎮、國家衛生鎮、浙江省美麗城鎮樣板鎮、浙江省現代服務業金融創新區等令人矚目的成績。這為舉辦鰲江劃大龍民俗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氛圍。
換個角度,這些年鰲江劃大龍也在為打響鰲江的知名度沖鋒陷陣,充當“文化使者”。2009年,應中國(浙江)非遺博覽會邀請,鰲江劃大龍團隊赴杭州巡游;2011年,央視采訪報道“鰲江劃大龍”彩排儀式;2013年,鰲江鎮慶祝建鎮80周年,舉行了盛大的迎龍盛典活動……可以說,每逢重大節慶鰲江劃大龍是必選項。
但是,鰲江劃大龍并不是一開始就那么完美。“不夠生動、沒有聲音、難以保存……”在鰲江大龍文化研究會會長趙洪波看來,這些都制約了鰲江劃大龍的傳承。2013年,鰲江大龍文化研究會成立,50多名愛好者聚在一起,嫁接了現代科學技術,著力讓大龍“活”起來。要騰云駕霧的效果于是裝上了噴霧器,通過模仿影視劇的聲音加上龍吟效果,不易保存就將骨架改成鋼筋結構,鱗片換成防水材料。今年又通過傳動軸,增設龍腳和龍尾擺動效果,惟妙惟肖地呈現龍的游動形態。
龍珠在龍嘴里旋轉、光彩奪目,龍嘴噴云吐霧、發出排山倒海的龍吟,龍體全身金光閃閃,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在鰲江劃大龍的帶動下,舞龍舞獅、南拳太極、花燈鼓樂等非遺項目組成一個個方陣,變成一個移動的非遺博覽會,一場全民狂歡的盛典。
如今,鰲江劃大龍不僅是平陽的一張金名片,更是流淌于老百姓血液中的文化情懷,是人們期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精神寄托。潮起潮落間,“獨占鰲頭、奮勇爭先”的大龍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平陽人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鰲江大龍如何走進生活?
今年春節,游神、簪花圍、英歌舞等非遺項目火了。在抖音上,“#福建游神”相關話題播放量達到91.1億次。在快手上,關于非遺民俗福建簪花圍的播放量增長了3058%。新視頻語境下,地方特色民俗得以傳播,民俗文化迎來了“二次生命”。
獨特的外貌、活躍的表演為這些非遺項目注入了網紅基因。非遺文化的IP打造,應該不斷探索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展現形式,讓非遺走進生活,煥發時代光彩。鰲江劃大龍仍有三篇文章值得進一步探索:
增強參與性、趣味性。福建游神出圈,正是有了年輕人加入,如90后積極學習打鼓板、“挺神將”,00后主動參與設計新版神將形象。今年鰲江劃大龍增設了9.9米長的小寶龍,由普通市民報名接力抬龍,還安排了百桌龍門宴,群眾參與感更強了。在年輕人元素上還有加強空間。
文創賦能“非遺+”。把文化基因作為設計元素,植入現代工業化產品,讓民俗文化潮起來。隨著國潮熱的不斷升溫,以非遺為主題的文創商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捧。比如故宮和河南博物院文創,傳統刺繡、剪紙技藝和服飾的結合等。今年鰲江劃大龍設計了吉祥物龍陽,并為孩子們準備了折疊紙龍玩具,是個很好的嘗試。
借力短視頻平臺。非遺文化重在傳承,以更年輕化的方式去重新詮釋,而短視頻恰好為年輕用戶提供了發酵文化的土壤。今年鰲江劃大龍設置了百名網紅直播PK和抖音短視頻大賽,拉滿了流量。接下來還可以走常態化、精品化的短視頻傳播路徑,讓非遺傳承人走進直播間,讓專業人士制作短視頻,利用短視頻來展示非遺文化,銷售非遺產品,讓鰲江劃大龍走得更遠更出圈。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甘凌峰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