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濟大省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仍是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顯然,要完成今年的發展目標,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打造形成更多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標志性成果,切實擔起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聯動相關媒體,連線經濟大省代表委員。他們表示,經濟大省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扛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硬核擔當,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敢打頭陣、勇當先鋒、爭當尖兵,加快破解新的“成長的煩惱”,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提升核心競爭力,搶占全球產業變革和市場競爭的制高點。
【浙江】
浙江探索
2023年,浙江省強力推進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充分展示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使命擔當。全省生產總值增長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1%,出口增長3.9%,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2%、7.3%,均好于預期目標。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浙江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全力實施“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程,開辟壯大集成電路、智能光伏、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搶占人工智能、先進計算、能源電子、低空經濟等產業制高點,去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3%、7%、6.3%。
構筑科技創新和人才競爭新優勢,集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浙江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強省建設,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深化“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特別是把“人”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深化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15%,首家國家實驗室掛牌運行,新增自主培養兩院院士3名,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4位。
打造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成果,釋放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紅利。浙江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和“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寧波舟山港“硬核力量”,去年出口規模躍居全國第2位。
持續擦亮民營經濟“金名片”,激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活力。浙江制定落實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32條”,推進浙商再出發“雄鷹”行動,深化“浙商青藍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業家“雙傳承”計劃,高質量辦好世界浙商大會,去年市場經營主體增長9.6%。(浙江日報記者 胡靜漪)
代表委員訪談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工商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
為跨越周期貢獻浙商力量
2024年,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要用平常心面對不確定性,用積極的行動來擁抱不確定性。”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工商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創新創業40年,正泰和廣大浙商一道,堅持發揚“四千精神”,打“創新牌”、吃“改革飯”、走“開放路”,不斷跨越經濟產業周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無論外部環境怎么變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都是最確定的趨勢。”南存輝委員說,浙商要保持“空杯”心態,緊抓學習應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數字前沿技術,構建面向全球的開放式“政產學研用金”體系,全力突破“卡脖子”技術,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開放心態,應積極踐行“地瓜經濟”理論,打造產業鏈生態圈命運共同體。“緊緊抓住周期性投資發展機遇,尋求與國內國際各類企業的合作機會,才能不斷為高質量發展貢獻浙商力量。”南存輝委員說,要將企業自身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繼續扎根浙江、接軌長三角、面向全國、走向全球,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
得益于浙江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創業創新氛圍,新的一年,浙商群體不待揚鞭自奮蹄,勤于學習、敢于拼搏、善于創新。在青藍接力中,一代又一代浙商將“四千精神”薪火相傳,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浙江日報記者 胡靜漪)
【廣東】
廣東探索
2023年,廣東扛起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全力以赴拼經濟、抓項目、促發展。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增長4.8%,成為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7萬億元、增長5.8%;進出口頂住壓力、逆勢實現正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增長4.4%,呈現出韌性強、活力足的良好勢頭。
廣東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實施“大產業”立柱架梁行動,提質壯大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實施“大平臺”提級賦能行動,加快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實施“大項目”擴容增量行動,抓好投資50億元以上的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全年批準建設用地增長38%。實施“大企業”培優增效行動,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3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28家。實施“大環境”生態優化行動,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2000億元,制造業貸款規模突破3萬億元。
千方百計擴內需穩外需,去年廣東省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633億元、居全國第一,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省市聯動舉辦重大促消費活動超340場,發放消費券5.7億元,網上零售額增長9.4%、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廣交會全面恢復線下舉辦,出口成交額440億美元,展覽總面積和參展企業數量均創歷史新高。(浙江日報記者 胡靜漪)
代表委員訪談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廣東沿海經濟帶研究院執行院長寧凌——
向海圖強 一片藍海
廣東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也是海洋大省,去年海洋生產總值占比達14%、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實施海洋強省建設三年行動以來,廣東持續將海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涉海企業做大做強、海洋產業集群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廣東沿海經濟帶研究院執行院長寧凌說。
去年,廣東制定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發展總體規劃,全力推進3個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建設,新開工項目總投資超120億元。“現代化海洋牧場整合海水養殖、水產品加工與流通等產業要素,可以促進漁業增長方式轉變,從而推動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寧凌代表建議,根據各海域的海洋資源、產業基礎和經濟能力,統籌規劃海洋牧場布局、選址、規模和類型,推動海洋牧場區域性綜合開發和示范區建設;同時,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擴大建設規模,真正實現大海變“糧倉”。
發展海洋相關制造產業,科技創新是推動海洋經濟提質升級的動力。比如粵西、粵東相關地市正在加大風電場建設,“應在先進風電裝備制造、綠能示范園建設、風電場智能化維護等上下游重點突破,培育更先進的海洋生產力。”寧凌代表認為,面向海上風電、臨港工業、海工裝備等海洋產業,廣東應加大對涉海企業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推動海洋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新的一年,廣東將繼續強化岸?;?、向海圖強,讓海洋經濟成為經濟大省的強勁增長點。(浙江日報記者 胡靜漪)
【江蘇】
江蘇探索
迎著春光,篤行不怠?;仡?023年,江蘇交出了一份振奮人心的“年終答卷”: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2.82萬億元、增長5.8%,連續3年跨越3個萬億元大關,占全國比重達10.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6.32萬元和3.05萬元、增長5%和7%,常州邁入“萬億城”,地區生產總值萬億之城增至5座。
2023年,江蘇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回升向好態勢持續鞏固——
數據“搶眼”,印證實體經濟是江蘇最穩固的經濟底盤。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制造業增加值4.66萬億元、占比地區生產總值36.3%;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41.3%和49.9%;
消費投資方面,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過2000億元,文旅市場強勁復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省重大項目完成投資超7000億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占全省進出口比重達42.9%,連續5年位列“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經營主體總數超過1452萬戶;
太湖實驗室牽頭研發的“奮斗者”號完成極限深潛,高效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江蘇科技創新成果令人矚目: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3.2%左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1.5件,連續8年保持全國省區第一;科技型中小企業9.4萬家,新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95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高技術企業超過5.1萬家,人才總量超1560萬人。
2024年,江蘇將以實踐成效充分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在“強富美高”新江蘇畫卷上寫好新的一頁。(新華日報記者 姚政宇)
代表委員訪談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商務廳廳長陳濤——
擔當實干 勇挑大梁
“挑大梁不僅體現在經濟增量的貢獻上,還體現在發展質量效益的領先上、產業與科技的支撐上、國際市場地位的穩固上。立足全年,我們將以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為總牽引,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持續鞏固和增強商務發展回升向好態勢。”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商務廳廳長陳濤說。
推動消費持續擴大。辦好“蘇新消費”四季主題購物節,促進汽車、家電等以舊換新,支持金融機構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推動大宗消費擴容升級,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持續激發有潛能的消費。促進外貿穩中提質。深入開展“江蘇優品行全球”行動,著力穩住傳統市場份額,開拓“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穩定“新三樣”等高附加值、綠色低碳產品出口規模,擴大二手車等出口,積極拓展中間品貿易;加力實施“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不斷壯大跨境電商、市場采購、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外貿新動能;積極擴大優質產品進口,推動進出口平衡發展。鞏固外資領先優勢。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對接“1650”現代產業體系,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開展精準招商,吸引外資參與強鏈補鏈延鏈,引進主權財富基金、QFLP試點等投資,鼓勵外資企業利潤再投;大力發展外資總部,支持外資在江蘇設立研發中心;深入實施《江蘇省促進和保護外商投資條例》,聚焦外資企業訴求精準發力,打造更優營商環境。
陳濤代表說:“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和對外開放高端平臺,在商務高質量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我們將更多運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思路,加快完善商貿流通體系,打造對外開放高端平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更大力度釋放商務發展的內生動力。”(新華日報記者 王夢然)
【山東】
2023年,山東以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總抓手,縱深推進“三個十大”行動,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風險,全省經濟持續回升、鞏固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圓滿完成全年主要目標任務。
2023年,山東經濟發展實現新躍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2萬億元、增長6%。全年糧食總產1131億斤、單產899斤/畝,再創歷史新高。“四新”經濟投資增長11.1%、占比超過5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51%左右。加快建設世界級港口群,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保持全國第一,集裝箱量增長11%。魯北鹽堿灘涂地風電光伏和渤中、半島南海上風電等一批項目建成投運,光伏發電、新型儲能并網裝機規模居全國首位。
科技創新激發新動能。全國重點實驗室新增10家,達到2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10家、居全國首位。創新人才加速集聚,頂尖人才達到164位,新增省級以上領軍人才2028人,5名個人、1個團隊榮獲“國家工程師獎”。
產業升級增創新優勢。加力提速工業經濟、數字經濟,雁陣形集群規模超過9.2萬億元。培育11條標志性產業鏈、10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達到15個,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9家。產業數字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居全國前列。
基礎設施得到新提升。“軌道上的山東”加快建設,高鐵運營里程達2810公里;高速公路運營里程突破8400公里。新型基礎設施網加快建設,建成濟南、青島兩個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累計開通5G基站超過20萬個。(大眾日報記者 陳曉婉)
代表委員訪談
全國政協委員、德邁國際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施乾平——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2月19日,山東召開全省高水平開放暨高質量招商引資大會,強調高質量招商引資對山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目前,在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山東走進了關鍵時期。山東在產業基礎、消費群體、交通、人才等方面條件得天獨厚,在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有顯著優勢。”全國政協委員、德邁國際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施乾平說。
新的一年,山東正重點圍繞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能源轉型、“新三樣”、海洋經濟、生產性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領域,著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招商引資質效,持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招商方式上,山東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等。重點培育已經落地山東的企業,發掘內部的效能和資源。山東提升招商質量,嚴把標準“關口”,防止“內卷式”競爭,防范招商風險。持續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突出需求導向,搭建平臺載體,創新制度機制,完善服務保障,努力把山東打造成“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高地。
“目前,我們與中科院合作,在山東濟南建設的500噸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已經投產。今年,我們將在山東繼續加大投入,落地一個2萬噸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2024年,我們對山東經濟發展充滿信心。”施乾平委員說。(大眾日報記者 張春宇)
【四川】
四川探索
一年來,四川著力推動經濟恢復回升,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去年,四川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萬億元、增長6%,增速在前十經濟大省中并列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2%。
四川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全國第六位升至第五位,旅游業強勁復蘇,新能源汽車、化妝品等升級類商品消費保持高速增長。
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取得重要進展。西部唯一的國家實驗室開工建設并當年封頂。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建成投用,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全國先進技術成果西部轉化中心揭牌運行。
制定實施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方案及支持政策,六大優勢產業增加值增長6.6%,推動產業成鏈集群發展。
強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牽引,區域和城鄉發展格局持續優化。248個共建重大項目完成年度投資4138.4億元,超年度計劃20%。共同打造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特色消費品等世界級產業集群。
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持續增強。鐵路、公路建設完成年度投資居全國第一位,新增鐵路里程52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24公里。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年旅客吞吐量近7500萬人次,居全國第三位。
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扎實起步。全省糧食產量達718.8億斤,創26年來新高。(四川日報記者 寧寧)
代表委員訪談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宜賓市委副書記、市長廖文彬——
制造為重 創新賦能
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經濟大市也必須努力作貢獻。“宜賓經濟總量位列四川第三位,肩負著四川經濟大市的責任擔當,必須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宜賓市委副書記、市長廖文彬說。
當前,宜賓正堅持制造為重、創新賦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譬如,聚焦“4+4+4”現代化工業體系,持續推動優質白酒、動力電池、晶硅光伏、數字經濟四大千億主導產業延鏈強圈、集聚成勢;以“智改數轉”為重點加快能源化工、輕工紡織、機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扎實推進新型儲能、數字能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通用人工智能四大未來產業破局起步,尤其是圍繞人工智能產業,推動基礎端、研發端、生產端、應用端協同發展,加快催生一批原創性成果、優勢性技術、標志性產品。
在廖文彬代表看來,應充分發揮投資、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強化項目高質量生成儲備、高效率建設推進,同時,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大消費券精準投放力度,進一步提振市場消費。
“我們還將以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為重點,持續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等重點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廖文彬代表說,同時持續深化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確保全年簽約引進項目超200個、省外引進產業項目新增實際投資600億元以上。(四川日報記者 寧寧)
【河南】
河南探索
糧食產量1324.9億斤;全國首個“米”字形高鐵路網建成,高鐵運營里程達到2215公里;全年接待游客9.95億人次,旅游收入9645.6億元;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外貿進出口總值連續12年居中部地區第一位;實有經營主體1094.0萬戶、同比增長5.8%,總量居全國第四位……2023年,河南交出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全省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勢的蓄積壯大。
去年以來,全省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河南把壯大“7+28+N”群鏈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支撐。這一群鏈匯聚了全省70%以上的重點創新平臺,創造了8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60%以上的規上工業產值。2023年,河南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3%、11.7%。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全省5G基站總數達到18.7萬個,互聯網網內平均時延、網間平均時延分別居全國第一位和第三位。
創新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顯著標識。以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全面起勢。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172家、高新技術企業1.2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6萬家。
新消費供給加快打造。2023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004.45億元、增長6.5%。(河南日報記者 宋敏)
代表委員訪談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馬健——
真抓實干 向“新”而行
“河南是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勇挑大梁、爭先出彩,是河南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馬健說。
今年一開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就以“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的競進姿態,舉辦第十一期“三個一批”項目建設活動,出臺實施推動一季度經濟“開門紅”17條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抓項目、抓政策、抓服務,搶機遇、搶時間、搶進度,全省上下呈現出爭分奪秒拼開局、奮力奪取“開門紅”的良好態勢。
下一步,河南將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始終錨定“兩個確保”,持續實施“十大戰略”、提速推進“十大建設”,牢牢把握項目建設這一硬抓手和科技人才這一硬實力,滾動開展“三個一批”活動,謀劃推進重大項目“雙百工程”,深入實施重要項目集中攻堅行動,建立健全重大項目常態化謀劃儲備機制,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推動更多項目早熟化、早開工、早投產、早達效,以項目之建蓄創新之勢、聚產業之力、增轉型之能、促能級之變,真抓實干挑大梁、向“新”而行爭出彩,奮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新突破、現代化河南建設開創新局面。 (河南日報記者 宋敏)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