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小麥生長期,在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楊莊村的豐碩家庭農場,負責人蔡建良正忙著施肥。這兩年,蔡建良通過發展規模農業,農場種植的1300畝小麥和水稻,每年收入超400多萬元。
漫步嘉興田間地頭,還有不少“蔡建良”鼓起了腰包。
根據最新數據,2023年,嘉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3元,居全省首位。至此,嘉興在浙江省這張榜單上連續“霸榜”了20年。
嘉興農民為何如此“有錢”?嘉興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鄧建華透露了“秘訣”:20年來,嘉興以統籌城鄉發展為重點,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增強村級集體經濟,推動農戶提高收入。
對47歲的陸榮來說,2004年很難忘。這一年,家住嘉善縣姚莊鎮姚莊村的他,在鎮工業園區找到了工作,月工資近3000元,相當于之前種地半年的收入。也是這一年,嘉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021元,居全省第一。
作為“浙北糧倉”,糧食生產是嘉興的頭等大事。“但與經濟作物相比,種糧效益不高,想要農民增收,不僅要創新種糧模式,也要發展其他產業。”鄧建華說,只有跳出“三農”抓“三農”,才能打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體制性制約。
鄉村產業,成了嘉興在長三角地區實現“彎道超車”的突出亮點。當地瞄準長三角地區耕地面積少、農產品供應有缺口的情況,利用本地豐富的種植加工資源,發展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
鳳橋水蜜桃、海寧鮮切花、桐鄉杭白菊……如今,眾多嘉興特色農業產業在長三角乃至全國范圍內打響了名號,這都是當地農民賺錢的底氣。在海鹽縣于城鎮江渭村,村民王燕在農技專家和種植大戶的指導下,自家8畝地都用來種植葡萄,年收入從20年前的不到1萬元,提高到現在的30萬元。
嘉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比近65%,就業穩定,是增收的直接原因。近年來,嘉興牢牢把住鄉村產業振興這個關鍵,首創農業經濟開發區模式,市、縣兩級均出臺政策,對農開區建設給予最高9000萬元扶持,并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作為全省首個農業經濟開發區,平湖市廣陳鎮已為當地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農民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9.5%以上。
當然,農民收入歸根結底還要取決于農村經濟發展狀況。2009年,嘉興市委市政府連續出臺四輪“強村計劃”,從資金、土地、信貸等方面對各村加以扶持。如今,嘉興所有村集體年經常性收入均超160萬元,農民每年靠分紅拿到的“大紅包”更厚了。2023年,嘉興共有351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總金額1.9億元。
此外,嘉興還建立一個個“造血機”,為低收入農戶巧設“增收密碼”。如嘉善建立“共富大棚”,農民“家門口”上班拿工資;桐鄉創新“奔富十法”,通過轉移就業、消費幫扶等,確保農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小康。
嘉興力爭到202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萬元,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萬元。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王雨紅 通訊員 宋正卿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