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第一在线影院,中文字幕人妻丝袜1页,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日本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產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麗水 新聞詳情 A- A+
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博物館展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2-07-19 09:27:09    

  盛夏時節,行走于青田鄉村,處處可見田魚戲水、白鷺低飛。

  7月18日上午,參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的多國農業部長、駐華使節、國際機構高級代表、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等,走進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詳細了解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地處浙江東南部的青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早在1300多年前,這里的先民們就在山多地少的環境中,依山勢造梯田,修溝渠引山泉,種植水稻。通過長期的農耕實踐,他們摸索總結出了稻田養魚的生產方式,并傳承至今。截至目前,全縣稻魚共生的種植面積已達5萬多畝。

W020220718777829409207_600.png

  值得一提的是,稻魚共生系統作為一種資源復合利用系統,在該系統中,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氣和吞食害蟲等功能,這種生態循環系統大大減少了對化肥農藥的依賴,增加了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證了農田的生態平衡,實現了稻魚雙豐收。

  源于此,2005年6月,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中國乃至亞洲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為了迎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的勝利召開,剛剛新建完成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打開大門,喜迎八方來賓。這座博物館占地面積4057平方米,建筑面積4950平方米,由中國美院建筑藝術學院外聘教授、法國建筑設計師魯偉(Olivier Greder)先生設計。

  “博物館整個主體建筑結構以魚的靈動形象為造型,與我們遺產地內的山水林田村自然地融合,借景入室,內外照應,寓意著稻田養魚天人合一的傳統農耕智慧。”青田縣方山鄉組織委員劉琳琳表示。

  步入館內,包括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主展廳、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廳、中國水稻文化廳等展廳,全面展示了稻魚共生系統的歷史淵源、生態模式、農耕技藝和文化傳承與發展,是了解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

  在互生互惠的共生系統(稻魚之本)板塊,通過豐富群體遺傳多樣性、奇妙的稻魚共生、生態學功能、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展示著水稻與田魚間的互利互惠和資源互補利用,達到稻、魚、蟲、草、菌之間的相生相克,稻田生物與水、土、氣間的物質循環,構建的一個綠色、生態、可持續的農業典范。

  在稻魚雙豐的農業模式(稻魚之技)板塊,詳細介紹了青田先民從犁田翻地到挖溝固埂,從孵化魚苗到放養田魚,從播種育秧到施肥鋤草,從收獲捕撈到晾曬歸倉,形成的一整套獨具特色的傳統農耕知識與技術體系。并在相應農事活動旁配備了相應農具,讓游客切身感受水稻與田魚互惠共生關系。

  而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稻魚之魂)板塊,則展示著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國家和地方政府從建立管理機構、制定保護規劃、設立保護資金、開展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等方面著手,取得了卓越成績。

  其中,青田縣先后委托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編制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保護與發展規劃、博物園總體規劃等;實施青田田魚種質資源和青田傳統水稻品種資源保護等項目;全面推進肥藥兩制改革,實行有機肥和專用肥購買使用補貼政策,建立健全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處理機制;設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資金……

  方山鄉相關負責人說,整座博物館就是開放式的自然生態博物館,始終堅持文明傳承、文化傳播與學術研究并重,涵蓋了稻魚共生示范基地、種質資源生態保護園、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服務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價值挖掘。

  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實現“共生共享共富”。參觀完博物館,嘉賓們紛紛表示,青田探索出了一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價值轉化的“青田方案”,形成了農遺保護總框架、總思路、總路徑,打造了可借鑒、可復制的青田樣板。

  “青田在農遺文化傳承方面做得非常好!”斯里蘭卡駐華大使帕利塔·科霍納在參觀過程中對青田在稻魚共生系統的傳承和發展方面給予了高度肯定。江蘇省興化市市委副書記、市長殷俊則表示,青田把保護生物多樣性工作融入到稻魚共生系統發展這一做法,非常值得興化學習借鑒。 

來源: 麗水日報    | 撰稿:    | 責編:汪杰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