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的西湖邊,“西湖賣花郎”火了——
西湖邊,一男一女,一前一后,款步走著。賣花郎身著唐風服飾,挑著扁擔,放了一筐含苞待放的荷花,賣花女則一身宋制服飾,搖著蒲扇,背了滿籮筐的荷花,只要你愿意分享美好的祝福,他們便會送上一朵荷花。
這份西湖獨有的浪漫,一經傳播,火速出圈。參與其中的送花郎“一青”,也因為超有感染力的笑容和古裝造型,給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6年出生的一青,本職是一名漢服裁縫,為客戶定制漢服。
這半多年來的“出圈”,在一青看來,給自己帶來的變化不算大。他還是老樣子,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湘湖邊的工作室里趕制漢服,“很多單子都來不及做呢,從過年到現在都在趕訂單。”
當然,他也承認,認識他的人確實多了,穿國風的衣服走在街上,會有人朝他喊:“他就是西湖的那個……”
不過,這些并沒有帶來訂單量的增加,倒是來咨詢的粉絲增加了不少。除此之外,這大半年時間里,他也陸續接到一些國潮國風類的活動邀請,大部分還是要求他以“西湖賣花郎”的形象出席。
從西湖賣花郎的爆火到龍年春晚,國潮在這大半年里熱度,一波接著一波,這些都被一清看在眼里,“說到底,還是傳統文化火了,被全國人民慢慢接受了。”
對此,一清感觸頗深:“現在的大街上,穿著國潮服飾出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還有很多小學生、初中生的家長,都開始愿意給孩子買馬面裙、漢服之類的服飾,讓他們在正式場合上穿,我自己也經常穿著各個朝代的衣服去參加聚會、婚禮,身邊的朋友們都覺得很有意思;還有我的家鄉福建,今年也因為傳統文化習俗,吸引了很多人去打卡,特別自豪;我自己今年回家,也明顯感覺家里人對我做漢服裁縫的工作慢慢接受了,反對的聲音少了很多。”
一清說,國潮的熱度,或許在不久之后會有所降溫,但是他相信,這股熱度會慢慢滲透進人們的生活里、年輕人的心里。同時他也在思考,國潮熱,“熱”的方向要對,應該朝著傳統文化的本源走去,而不是盲目的一陣風。
“比如去年突然火起來的新中式服裝,很多服裝設計為了求快,就是潦草地加入一些元素,還有不少走偏的,像有些馬面裙的款式就和真正傳統的偏差很大。我一般對不熟悉的年代服飾,都會去花時間到博物館等地方尋找靈感,收集資料,追溯文化本源,所以我就特別希望,全國各地都要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給我們這樣的手藝人提供學習途徑;另外有條件的情況下,對現在的新中式、國風等傳統服飾做出一些設計規范和制作標準,讓服裝設計公司和生產廠家有可參考的依據。”
關于今年全國“兩會”,一清發現有不少代表委員提出“和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很是欣慰:“我看到有委員提出,要把如何更好地傳統文化帶入學校的課堂;也有的提出如何更好地保護傳統技藝,培養非遺傳承人,這些都讓我看到了國潮發展的前景和我們的文化自信。”
一清說,接下來他的計劃還是堅持做好漢服,多學習多實踐,提升自己制作傳統服飾的技藝,讓拿到衣服的客戶可以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美。
來源:潮新聞 | 撰稿:余雯雯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