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有一場堪稱經典的“窗口辦事”戲——在某辦事大廳,所謂“窗口”,就是一塊擋板,低低挖了個“洞”,外面半蹲著辦事群眾,里面坐著愛搭不理的辦事員,就通過這個“洞”交流,簡直是集“門難進、臉難看”之大成。“市長”李達康氣得訓斥負責官員要“把群眾當上帝”。
當然啦,藝術高于生活,現實中的辦事大廳可能沒這么夸張,但“硬件”好一點,不代表“軟件”就過硬。那些年群眾辦事碰過的“軟釘子”“彈簧門”“玻璃門”還真不少,A辦蓋個章、B處填個表、C處開證明、D處下周二再歡迎您來……這“一條龍”下來,要辦什么事兒都給折騰忘了。
行政服務中心的窗口,也是一扇心靈的窗戶,從中能窺見一個政府是否有躬身服務的意識,是否有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情懷。
痛點就是起點。“達康式困惑”,在現實中有了破題之道,那就是浙江大名鼎鼎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顧名思義,這項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讓企業和群眾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就能得到妥善解決,根本不用像達康書記的表妹杏枝那樣,明明蠻簡單的問題,卻跑了N次還沒個結果。
達康書記也想為群眾辦好事,于是提出了按照銀行窗口的標準來改造信訪窗口,可惜治標不治本。為什么這么說?一來,窗口改高了、群眾有座椅了,還在窗口前放幾顆“小糖塊”,但如果服務流程不再造,辦個事情還是要跑N次,那這些舉措就都是“假把式”;二來,內心沒有做到“把群眾當上帝”,沒有把群眾的獲得感作為工作是否做好的評判標準,放多少“小糖塊”,都難以平復群眾內心的苦澀。
達康書記不哭,可以突破“次元壁”來看看浙江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改革。這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牛鼻子,對企業群眾來說,辦事從找“部門”變為找“政府”,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各部門從各自為戰轉變為協同作戰,企業和群眾要辦事,進了服務中心“一個門”、到綜合窗口“一個窗”,就能把事情妥妥辦成。這是“窗口改革”的更高境界,改了“面子”,更改了“里子”,以群眾需求、實際效果兩大標準為導向,不斷提升效能、優化服務,這才是企業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好窗口”呀。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盡管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已經走在政府自身改革的前列,但真正讓企業和群眾日用而不覺,還需要苦練內功、刀刃向內,跟著問題走、敢啃硬骨頭,讓“最多跑一次”改革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盆景”變“風景”,從政府作出的成績,轉化為滿滿的改革紅利和企業群眾的獲得感。
來源: 浙江在線 | 作者:杜博 | 責編:鄧一鳴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