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播神州,文脈永流傳。
燦若星河的中華文化既蘊藏過往,也昭示未來。從先秦到兩漢魏晉南北朝,從隋唐到宋元明清,從外侮不絕到民族崛起再到大國之路,在千年的滄海桑田之中,在時光的斗轉星移之下,文化在歷史的長河里匯聚成深厚的民族記憶,與圓融大氣的中國智慧、深刻的民族內涵、家國道義等精神力量合而為一,形成今日深厚底蘊下噴薄而出的中華自信。
近年來,中國文化事業碩果累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劉慈欣折桂國際文學大獎;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登上了紐約林肯中心的舞臺,實驗京劇《浮士德》在意大利巡演時大受歡迎,昆曲《牡丹亭》、豫劇《程嬰救孤》、越劇《寇流蘭與杜麗娘》等在英美諸國劇院演出;《戰狼2》在海外影院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空前盛況,《瑯琊榜》《甄嬛傳》等電視劇在北美、非洲、東南亞等地熱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正不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更多國家的人們能夠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精髓。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的“文化自信”:“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文化自信不僅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更是對民族文化傳承之路的展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文化屬于每一個時代,更屬于這個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立足當下中華文化繁榮盛景,要注重傳承與發揚,這就意味著不僅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還要貼近時代脈搏,推陳出新,使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才能展現優秀文化歷久彌新的韻味。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普及率達到55.8%。在無網絡不生活的當下,國內七億多網民、全球數十億的網絡使用者,使整個文化傳播生態發生了驚人的巨變。借助網絡來創新文化內容,創新傳播方式,是踐行“根植傳統文化、融入流行元素”的不二選擇。只有站在網絡受眾的角度,擺脫簡單機械的灌輸方式,打造有營養、有質感、有活力的文化傳播內容,塑造正面的、積極向上的人物形象,特別是需要重視青年一代的口味,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接受方式,才能讓厚重的文化與靈動的網絡碰撞出絢爛的火花。用網絡元素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群體激起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互聯網,宛如對接到資源配置的推動器,讓中華傳統文脈在老百姓生活中,在青年群體中走得更遠、融得更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互聯網給了我們更多讓中華文化走出去、火起來的技術和載體,要進一步發揮網絡的力量,挖掘好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強化文化自信,迎來更加繁榮昌盛的新時代!
來源: 網信浙江 | 作者:莊未眠 | 責編:楊云寒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