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衙的三省堂門口,高懸著一副膾炙人口的名聯(lián):“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光陰流轉(zhuǎn)間,聯(lián)語中的拳拳愛民之心,越發(fā)熠熠生輝,時時警醒后人。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菏澤視察工作,在同菏澤市及縣區(qū)主要負責人座談時,特意援引了這副對聯(lián),以古鑒今。
寫下這副對聯(lián)的人正是清代嘉興人高以永。那么,高以永,何許人也?他為何留下這青史留名的警句?這副對聯(lián)對我們當下又有哪些啟示?
一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兩鬢斑白的高以永接到朝廷委派,遠赴千里,到河南內(nèi)鄉(xiāng)上任。
此時正值三藩之亂平定不久,處處民生凋敝。內(nèi)鄉(xiāng),地處鄂、豫、陜?nèi)〗唤纾娦韫?yīng)沉重,民生多艱。這一路,高以永奔波于黃埃赤日中,一邊走,一邊探問百姓疾苦。盡管心里早有準備,但當雙腳剛踏入內(nèi)鄉(xiāng)縣,他還是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雪上加霜的是,明朝降將及其殘部盤踞在周邊,經(jīng)常仗勢到內(nèi)鄉(xiāng)抓人充當奴仆,百姓苦不堪言。
面對不堪縣情,高以永這個“行動派”一刻也坐不下,穿著便服便前往大街小巷收集民意,晚上細細整理、思索。一個個清冷孤夜里,高以永坐在書桌前,筆耕不綴、殫精竭慮,心里想的、念的都是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悲苦境地。
于是,新官上任的他,燒起了“兩把火”:
對內(nèi),廣開墾。一方面,高以永賑濟災(zāi)民,數(shù)次奔走省會,為民請命減免稅賦,力攬流民返回;另一方面,他將種子、耕牛貸發(fā)給貧民,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種植作物。數(shù)年間,共辟地四千余頃。原本荒蕪的地方變得五谷豐收、安居樂業(yè)。
對外,除匪盜。上任第三天,兩個兇神惡煞的匪卒沖入縣內(nèi),高以永當機立斷將這兩名犯事悍卒抓捕,送到南陽知府治罪,然而南陽知府膽小怕事,擔心得罪驕兵悍將,想徇私放人。高以永便冒著烏紗帽不保的風險將此案上告到院司,連同將軍一同治罪。自此,內(nèi)鄉(xiāng)縣才得以太平。
當?shù)匕傩諡楦兄x高以永造福一方,自發(fā)送來了一塊“愛民若子”的巨匾。高以永備受感動,亦覺責任重大,一時萬般思緒,紛至沓來,大筆一揮,寫下一副對聯(lián):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飽蘸濃墨的筆落在鮮潔柔韌的白紙之上,亦是落進泛黃的史書典籍之內(nèi),落在了浩瀚燦爛的歷史星空之中。
二
文如其人,文以載道。高以永的一生,正是這則對聯(lián)的寫照。
出生于嘉興望族竹林高氏的高以永,“少學于施博一,以躬行為主”。高氏一族詩禮傳家,一門出過七名知縣,官居正七品以上就有19人,據(jù)《高氏家譜》記載:“我祖宗以來,官不顯達,家不富厚,名不赫奕,丁不繁庶,所幸醇樸相承,清白共守。”成長于這樣的家族,耳濡目染之下,高以永的一生經(jīng)歷了為官的三境界:
立大志。高以永為官時已人到中年,此前他屢試不第,卻心志堅定,并不以功名得失而放棄理想。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不到而立之年的高以永目睹家鄉(xiāng)遭遇特大洪澇災(zāi)害,落筆寫下《大水百韻》長詩:“下民敢憚勞?其究自安宅。縫掖窮巷人,當亦手加額。”那時的高以永是一介秀才,但詩中飽含的憂民之心,照見了多年后他在官場上的正直與擔當。
守本心。臨去內(nèi)鄉(xiāng)縣前夜,妻子蔣氏伸出兩根手指,示意高以永為官切記兩不可:“不可減寒素本色,不可忘皇命在身。”這樣的信念貫穿了高以永一生。
比如,他升任安州知州后,恰逢大旱。面對數(shù)以千計的求賑者,高以永調(diào)撥賑災(zāi)款,并奔波一線分發(fā)物資。烈日當頭,塵土彌漫,一位面目黧黑的老人遍歷各村安撫災(zāi)民。看見這位忙前忙后、親力親為的人,地方志記載,“見者不知其為官也”。
得民心。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以永因案牘勞形、朝乾夕惕而積勞成疾,逝世時僅63歲。他為官十四載,家中甚至沒多少私產(chǎn),只有銀子5兩、三箱書本,以至于逝世后連靈柩都無法運回老家,最后在親朋好友的捐助下,才得以歸葬故里。
然而,他擁有了最寶貴的財富,那就是百姓的愛戴與不朽的清名。其殉職的消息傳開后,任所百姓哭吊者不絕,立碑、立祠皆遍于境內(nèi)。
三
兩行古楹聯(lián),一部為官箴。細細品讀,對聯(lián)字字千鈞,上聯(lián)是對當官者的勸告,而下聯(lián)是對百姓的感恩。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評價,對聯(lián)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guān)系。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chǎn)黨人應(yīng)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
全聯(lián)44字,共提及4個“一官”,4個“百姓”,字里行間都在回答一個問題:做官到底為什么?
為官者,當有擔當。有人說,即使是在傳統(tǒng)社會,庸碌無為者也為世人所不齒,勇于擔當、堅持忠義的賢能之士,則能被百姓稱頌。高以永在內(nèi)鄉(xiāng),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作為一方父母官的擔當。比如,面對不合理的貢賦,他數(shù)次為民請命,即使面對鐵板一塊、貪污盛行的利益團體,依然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勇,在離任之時還在為減免貢賦奔走。
為官者,當能正身。所謂正身,簡單來說就是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清代學者申居鄖曾說:“要往前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想一想:我不能常有此官。尋取真我,方有著落。”這與“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似在告誡后人:為官先做人,要淡化“官本位”思想,對權(quán)力保持平常之心,切勿越“雷池”、闖“紅燈”、破“底線”。
為官者,當能利民。從對聯(lián)中看,高以永對官民關(guān)系的認識十分超前。他沒有以當權(quán)者自居,注重克己正身,并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吃百姓飯、穿百姓衣,從百姓中來,自當為百姓謀利。他常常以“自己也是百姓”的同理心去體會人間疾苦,以“莫道百姓可欺”的同情心急百姓所急。正是一顆真心,讓高以永真正得到內(nèi)鄉(xiāng)百姓的擁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無愧于民。”置身當下,我們更能理解總書記“念對聯(lián)”的深意。今天的干部,更需以先賢為鏡,讀懂這寥寥數(shù)語間的千鈞之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撰稿 嘉軒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