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有幾十萬種不同種類的植物王國中,苔蘚作為一個不太起眼的存在,是王國中不折不扣“小矮人”。
它們通常矮小,又開不出鮮艷矚目的花朵,走在野外一不小心就會被踩在腳下,而正是這些“小矮人”,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有著獨有的作用,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近日,在生態資源十分豐富的浙江,就首次記錄到了一種特別的苔蘚類物種——單月苔。
省內首次記錄到新苔蘚種
預計還會新增越城區新家底超百種
發現這一物種新記錄的,是來自杭州師范大學的一支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團隊,他們自今年1月開始,在紹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越城分局的牽頭組織下,開展為期一年半時間的越城區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
單月苔就是在調查過程中的其中一個驚喜成果。
3月20日,潮新聞記者聯系上了調查團隊的負責人——杭州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吳玉環,她從事植物尤其是苔蘚植物的分類與生態學研究近30年,常常全天候地“泡”在野外和植物打交道。
記者聯系上吳玉環時,她正在紹興緊鑼密鼓地繼續著野外本底調查。據她介紹,由于苔蘚植物的體型小、種類多,在進行本地調查的過程中比較花費時間和精力,容易忽略一些特有種的存在。
“像單月苔,它是一種原產地在西雙版納的苔蘚植物,體型十分微小,體高只有半厘米左右,且外形和常見的溪苔很相近,非常容易被忽略或混淆。我們是在越城區的湖邊沿著設定的樣線、樣點調查時,發現了比較可疑、無法識別的苔蘚種類,于是采集了一些樣本回到實驗室進行鑒定,發現它是此前省內不曾記錄過的苔蘚種。”吳玉環說。
針對此次本底調查,吳玉環表示,僅僅還在開始階段,從1月到現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團隊基本完成了冬季的野生動植物本底調查任務。除了單月苔這一發現外,還有許多種苔蘚植物也被團隊鑒定為越城區范圍內的新紀錄,現在他們正著手對春季的野生動植物進行“地毯式”調查。
“因為不同季節的自然界生態資源區別很大,需要分季節著手調查工作,等到全部調查結束我們會統一整理所有調查結果進行公布。”據團隊預計,此次調查光是苔蘚植物,就能夠在越城區域內新記錄100多種。
在調查期間,為了更全方位地記錄一些行蹤不定的野生動物,團隊專門在人跡罕至的野外地區布設了30多臺紅外相機和專門的鳥類鳴聲記錄儀,其中相機可以實現全天候自動捕捉野生動物行跡并拍攝記錄,鳴聲記錄儀可以捕捉到棲息在區域內的各種鳥類的鳴叫聲,以此來幫助記錄區域內分布的鳥種。
此次深入紹興越城區進行全域摸底調查,對于區域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吳玉環也對此充滿了干勁。
她表示,希望可以通過這樣一次覆蓋面較廣、調查時間充分、涉及生物類群較全的調查,反映當地最真實的生態環境現狀,為推進越城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等工作提供可靠參考。
蓄水保土、涵養生態
苔蘚植物有大能耐
苔蘚植物在自然界地位如何?它的重要性和特別之處又在哪?記者也借此機會特地請教了吳玉環教授。
“苔蘚歷來悠久,它能夠在裸露的巖石、土壤、還有樹干等環境生長,但主要還是一些人為干擾比較少的地方,它們對環境污染十分敏感,也是水體環境的重要‘指向標’。”吳玉環介紹。
具體而言,它有幾個比較顯著的作用,一是為一些園藝植物提供種植基質,二是保持水土穩定減少流失、幫助森林蓄水保土,此外在一些北方地區,像馴鹿等動物會在冬季缺少食物的時候以苔蘚植物為生,同時也可以為一些動物提供棲息和產卵的場所,另外一些苔蘚也被實證有藥用功效。
她以泥炭蘚為例,泥炭蘚也叫“水苔”,是一種頗具生態價值和藥用價值的苔蘚植物,被廣泛運用在蘭花、石斛、蝴蝶蘭以及其他諸多植物的培育種植過程中。
泥炭蘚的葉片以纖維素組成,呈半葫蘆狀,內含大量親水的化學基團,同時表面有著許多凹凸不平的突起和微孔,增加了粗糙度,使得水滴可以大量地吸附于其中,就像海綿一樣能吸收并貯存大量水分,可以讓其生長環境一直保持濕潤狀態,這也給予了它良好的保水能力,尤其是蘭花種植,對于泥炭蘚的依賴和使用度比較高。
入藥方面,它具有清熱明目、止癢的功效,經常用于目生云翳、皮膚病還有蟲叮咬瘙癢等病癥的治療。
另一方面,吳玉環以安吉小鯢為例,解釋了泥炭蘚的生態價值,在浙江安吉,有一個以動物為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吉小鯢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區海拔1350米的沼澤濕地中,生存著全球極度瀕危物種安吉小鯢。
在這片沼澤濕地中,廣泛分布著成片的泥炭蘚,而安吉小鯢就生存棲息在泥炭蘚生長形成的厚厚腐殖質層之中,為它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泥炭蘚類植株富含不易分解的酚類物質,日積月累,泥炭蘚生活的區域會形成厚厚的腐殖質層。有研究表明,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安吉小鯢專門棲息于沼澤泥炭蘚下的腐殖質層中,正是這些泥炭蘚為安吉小鯢“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總而言之,吳玉環認為,苔蘚植物個體雖小,但從作用和意義上來說無比珍貴,隨著現代化城市發展不斷推進,苔蘚的存在越來越容易被人們所忽視,它的其他神奇之處還有待人們一步步去研究和發現。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鄒宸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