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最新出版的《“八八戰略”百法百例》,越城區《“四個一”喚醒千年古城》赫然在目。
2500多年城址未變、文脈不斷的紹興古城可謂紹興歷史文化名城的“靈魂”。在我省吹響加快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的號角后,紹興一直致力于厘清古城之“脈”、拓寬古城之“路”。
通過做深“遺產共識、文旅共創、人民共享、城市共治”四篇文章,眼下,紹興已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模式,并對標世界文化遺產標準啟動了全域申遺新征程。
聚焦遺產共識
開啟古城保護新步伐
“這座八字橋是世界文化遺產,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今年初,大型紀錄片《文脈春秋》來紹興拍攝,紹興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向全國觀眾推介紹興古城。
該紀錄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攝制,將于近期播出。在全國140多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紹興是首批拍攝的10個城市之一,全省唯一。
紹興有著1萬多年人類活動史、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而古城已成為紹興最精髓的文化圈、最主要的生活圈、最熱鬧的商業圈,創新活力澎湃強勁。
自2019年《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實施以來,紹興每年都會制定古城保護利用工作清單。同時,通過設立古城保護基金、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等“組合拳”,全力夯實古城保護利用所需的各類要素。
漫步在以越子城、八字橋、書圣故里、陽明故里、魯迅故里等“一城一橋三故里”為核心的歷史文化旅游環線,可謂是滿城如畫、步步皆景,古風文韻綿延不絕。在古城府山腳下,王陽明伯府第、陽明紀念館是新近崛起的古城文旅新地標,憑借歷史遺存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的有機統一,開放首月便接待游客近4萬人次。
2023年“7·15”紹興古城保護日暨古城文化傳承與發展國際研討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總代表夏澤翰、世界遺產中心前主任弗朗西斯科·班達林等國內外一流專家應邀出席,開展國際性的文明交流。現場,紹興古城獨特的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模式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肯定。
“城市基因是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根本特征,不能隨意改變。但城市細胞要天天復興,不復興,生命就死亡了。”吳志強認為,“修建陽明故里、徐渭故里等文化IP,讓紹興古城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北京大學教授孫華建議,“這么好的區位優勢,這么深的文化底蘊,這么多的名人故事,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接下去就是做好‘串聯’文章。”
博采眾議,奮力前行。目前,“紹興歷史城區”古城申遺項目已報國家文物局審查。越城區加強謀劃文化課題研究,開展重要點位的考古發掘。
“去年發現的府學宮遺址,有力證實了明清以來紹興府府學所在位置和分布格局,正在進一步考古發掘中。”越城區文物保護所相關負責人說,“前不久,耀應坊區塊也考古發現‘自上而下有明清、漢六朝、商周地層堆積’,有望為探索勾踐大小城所在提供前所未有的實物信息。”
聚焦文旅共創
重塑文商旅融合新格局
紹興古城旅游打卡地—迎恩門風情水街即將迎來新玩法。“年底前,我們將投運一條搖櫓船水上游線。今后可以在槳聲燈影里享受‘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的詩情畫意。”紹興鏡湖現代水城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讓“詩和遠方”牽起手來,是古城發展的重要命題。近年來,越城區錨定“文商旅”融合發展定位,一方面在重要歷史文脈節點加快建設文化新地標,另一方面通過臺門招商、組建古城青創聯盟、出臺專屬獎勵等方式吸引創客入駐,有效實現了歷史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
2021年,青藤書屋綜合保護文旅項目完工,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隨后榮獲2022IALD國際照明設計卓越獎、2022ArchDaily中國年度建筑大獎亞軍。
《紹興魯迅故里及周邊區域有機更新規劃咨詢》榮獲2022IDA國際設計大獎,引領古城重點文旅片區整體提升。
如今的古城,新業態和老字號交相呼應,慢生活和快時尚互融共生。今年,越城區還啟動了“過大年”“青春季”“仲夏夜”“國潮季”四季文商旅主題活動。今年前三季度,以古城為核心的越城區景點共接待游客1886萬人次。
90后小伙黃鋮琪,在2017年成為茶飲加盟商,近期又推出了現磨咖啡。“這里對青年創業者非常友好,年輕人也很多,相信會有不錯的未來。”他說。
今年4月,紹興出臺了《關于推進紹興古城“文商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將依托“越宋古都、江南水城、名士之鄉”品牌優勢,力爭到2025年創建成為國家級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國家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浙江省5A級景區城。
藍圖繪就,掛圖作戰。“我們正持續完善‘一城一橋三故里’發展框架。”紹興市名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批基礎性、功能性、標志性項目正在謀劃中。越王城廣場、塔山周邊改造提升等項目已經啟動。
聚焦居民共享
打造未來社區新標桿
角落建起“口袋公園”,人行道鋪上了青石板,仿古護欄韻味十足……近日,總投資1500萬元的越城區塔山街道“微更新”項目完工,185處“邊角料”場地實現華麗變身。“以前路不好,下雨天還滿是水坑。現在閉著眼睛都能走路。”談及變化,附近居民連連點贊。
為保留煙火氣,紹興古城的保護利用絕不允許以破壞原住民生態為代價。近年來,越城區一直以“微”理念改造提升古城基礎設施配套,尋求古城遺產保護和人居環境提升的平衡點。“項目普遍聚焦民生需求,包含截污納管、水質提升、老舊小區改造等。”越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提升硬件設施的同時,越城區也在不斷解決古城內“看不見”的里子問題。府山街道的歷史街區在防火上普遍存在“先天不足”,過去社區干部每晚都要“打更”防火。智慧消防改造提升工程實施后,只需打開手機,就能查看每戶人家的煙感報警器情況。
為民服務,永無止境。今年,紹興又提出了古城全域未來社區建設計劃,分為9大片區、18個單元,明確將聯動古城老舊小區改造、文旅項目建設,每年至少建設2個片區,至2026年全面建成。
“總體定位是煙火古城、社景合一、全域未來社區示范標桿。”越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計劃,2024年越城區將完成青藤、濱河、越王城、魯迅故里、書圣故里等未來社區建設,建成古城未來社區服務綜合體與羅門、沈園兩個社區鄰里中心。
聚焦城市共治
展現品質家園新面貌
輕點觸摸屏,文保單位、臺門、古橋等一一展現……走進紹興古城信息展示中心,古城保護利用信息管理平臺正快速運轉。“你可以把它成看成一個‘云’上古城。”該平臺工作人員介紹,系統不僅收錄了古城的房屋影像及基本屬性,還完成了古城全域地下空間建模,曾榮獲2022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區“復蘇創新大獎·優勝獎”。
令人驚奇的是,隨著鼠標劃定任意區塊,系統立馬就分析出了該區域內的商業、公共配套資源等現狀。“依托這些數據,我們開展古城管理變得更為精準高效。”該工作人員介紹,“基于系統功能,我們還開發了紹興古城App,成為游客的智能導游。”
近年來,越城區不僅依托數字化賦能治理,還在體系保障、多元共治等方面靶向發力,通過招聘古城守護官、建立古城檢察公益訴訟和法院司法實踐基地等方式,聚合司法、行政、社會三方力量,提升古城精細化治理水平。
其中,古城守護官制度于2021年7月實施。目前,這支志愿者隊伍已有140名成員,其中既有“兩代表一委員”、法官,也有民間工匠、大學生等。雖然身份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發揮所學專長,用腳步丈量城市,讓古城的保護和利用變得更加“精細”。
“名里有官,職責是管。”古城守護官小沈說,“我們的任務是圍繞風貌保護、文化傳承、隱患排查、秩序維護,開展巡查守護和問題上報。“截至目前,已累計發現問題543處,處置問題459處,結案率84.5%。”說起工作成果,他不無驕傲地說。
在常態化巡管的同時,還會定期開展疑難雜癥集中攻堅。今年,越城區啟動古城掃街行動,通過微更新項目、繡花式改造,集中銷號數千個問題。此外,每年向社會征集的“幸福古城”民生實事項目,目前已完成17項、推進10項。
一磚一瓦的守護,老街舊巷的煥新,文化地標的打造……紹興古城復興路上,每一個舉措都歷經精準細致的深思熟慮,每一步背后都有著一群默默付出的古城守護者。“我們將持續推進古城保護利用工作,讓紹興古城成為江南風、國際范、紹興味交相輝映的品質之城。”紹興市主要負責人說。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金燕翔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