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產自江山的15克黃精鮮種子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入太空。這是繼6月4日,江山黃精被農業農村部確認為2021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后,又一重大機遇。江山黃精一時成為業界熱議焦點。
據了解,近年來,江山市依托資源優勢,把黃精作為中藥材產業首推的重點栽培品種,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黃精“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截至目前,江山市黃精種植面積達1.12萬畝,其中示范種植基地3200畝,仿野生林下套種栽培基地8000畝,全市涉及黃精中藥材企業8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1家、種植戶40余戶。
從土辦法種植到科學育苗
“從試驗到推廣,我們已培育黃精種苗300余萬株。”6月22日,在江山市上余鎮余家村浙江御園珍稀植物開發有限公司組培育苗車間,幾十萬株黃精種苗正在玻璃瓶內繁育。公司負責人介紹,早在2015年,公司就利用組織培養實現了黃精種苗的快速繁殖。
“長期以來,江山農民有零星種植黃精的習慣,把黃精老塊莖賣了,用嫩芽或切塊莖當作種苗種在田間地頭。”江山市農業農村局特色種植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吳增軍說,傳統方法育苗存在供應量不足、品種雜亂、成活率低等問題,規模化種植黃精,需要大量高品質種苗。
近年來,為確保黃精種苗供應,提升種苗成活率和產量,增強抗病能力,江山市扶持當地優質育苗企業,聯合浙江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建立瀕危植物快繁產業基地,以新技術組培育苗為主,塊莖及種子傳統育苗為輔,精心培育種苗,從源頭上保證黃精品質。
在江山市碗窯鄉天井村白芨家庭農場黃精種植基地,20余畝多花黃精生機勃勃。農場負責人王笏倉告訴記者,2017年,他嘗試使用組培種苗,如今4年過去了,黃精長勢喜人,下半年就可陸續采收,和以往相比,產量增加30%左右。在保安鄉化龍溪村展飛家庭農場,600余畝林下黃精大部分也是經過精心選育的種苗。
2013年,江山有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建成了“衢六味”道地藥材試驗推廣基地,引導從業者規范化、標準化種植黃精。目前,該基地已有10余項黃精種植新技術被轉化推廣。
專業服務夯實產業基礎
在展飛家庭農場,翠綠的竹林下,大片黃精郁郁蔥蔥,十幾位工人正忙著鋤草、清理排水溝。
農場負責人祝嚴駿相告,2018年,他在竹林里套種了600余畝多花黃精,明年即可采收,預計畝產鮮塊莖2000公斤。目前,已有多家藥材商上門訂購,市場價每公斤二十多元,除去成本,收入比較可觀。
“種植黃精能如此順利,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祝嚴駿說,在黃精種植基地建設之初,江山市農業農村局先后投入資金111萬元,用于基地連接205國道的4.5公里山道硬化,以及基地圍欄、用電、監控等設施建設。他開始種植黃精時,缺乏技術和經驗,江山市中藥材產業發展服務小組不僅為基地對接科研機構,提供技術保障,還先后6次帶他到江西、安徽、湖南等黃精示范基地學習取經。目前,他準備投資100萬元建設加工作坊,把黃精進行初加工后銷售。
據了解,像展飛家庭農場這樣獲得資金補助、技術支持的黃精種植主體,在江山市還有許多。自2017年以來,江山市中藥材產業發展服務小組向上申報項目,爭取到黃精產業發展資金近千萬元;開展黃精種植技能培訓20余場,培訓1000余人次;為90%以上的種植基地和企業對接了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江山黃精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我們對加工生產黃精產品充滿信心。”在江山市萬里中藥材有限公司大廳內,擺放著一個大玻璃缸,里面養著水培黃精塊莖以供觀賞。總經理姜志鵬相告,公司已擁有多款黃精產品,明年還將繼續深化加工,實施黃精多糖提取項目。
近10年來,萬里中藥材公司伴隨著“江山黃精”一同成長。2012年,投資2000余萬元新建廠房,開始售賣黃精原材料;2014年,新建中藥飲片加工生產線,將黃精進行切片銷售;2017年,投資800余萬元,引進農藥殘留檢測設備和多元化加工生產線,對黃精食品進行多元化加工。目前,該公司年銷售額達7000余萬元,其中黃精類產品銷售額1000余萬元。
近年來,在江山市政府的支持引導下,江山黃精從小作坊到初加工企業、深加工企業三個梯隊均有所發展。截至目前,江山市有加工小作坊4家,均以生產九制黃精為主,其中江山市李記小作坊開發了九制江山黃精、江山黃精糕、江山黃精芝麻丸、江山黃精茶等數種產品;初加工企業有1家,主要開展黃精初加工生產;深加工企業有3家,除了萬里中藥材公司生產黃精飲片,還有浙江紅蓋頭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黃精葛根超微粉、浙江福賜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黃精蜂膠片等。此外,由黃精、烏雞等食材做成的“黃精烏雞煲”于2019年被評為“浙江省十大藥膳”,已成為江山部分餐飲店的特色菜。
隨著從種植、加工到銷售、使用全產業鏈的拓展,江山黃精的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附加值不斷增加,成為助農增收的好渠道。
來源: 衢州日報 | 撰稿: 吳建邦 報道組 程偉 蔣君 通訊員 周志方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