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快遞員、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早已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他們或穿行于大街小巷,或工作在“云”端,服務著千家萬戶。
在互聯網的催化下,新產業、新業態、新平臺蓬勃興起,新就業群體不斷涌現。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全國職工總數4.02億人左右,其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8400萬人。
新就業群體工作范圍大、領域廣、涉及部門多。如何更好發展新產業,擴大就業面?今年以來,省政協成立課題組,聚焦“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擴大就業”開展調研和協商,共同探討解決之道。
“新”賽道上,機遇與挑戰并存
前段時間,職業類目又“上新”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公示,擬增加網絡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等19個新職業,以及移動操作系統應用設計員等29個新工種。
從名字就不難看出,這批新職業主要集中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等領域。事實上,從2019年到2022年,人社部已陸續發布了5批共74個新職業。
站上“新”賽道,想要加速奔跑,并不容易。
省政協調研發現,隨著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就業面臨的“有活沒人干”和“有人沒活干”并存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直觀顯現。
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
全國政協委員朱新力舉了一個事例:以往到法院打官司,當事人、律師要收寄大量書面材料,所以法院一直是郵政公司的大客戶。2019年起,省法院通過數字化改革,打造“智能送達”應用,大大節省了送達費用。但這對郵政公司來說,也意味著業務的大幅下滑。
難題如何破解?郵政公司找到了法院,洽談新的合作。雙方發現,當事人、律師寄來的書面材料都要電子化并進行編目處理,在當前的人工智能技術水平下,仍然需要人工校驗、標注,所以新的崗位應需而生——省法院與省郵政成立數字服務中心,招募專人專門從事電子卷宗編目。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會替代部分腦力勞動,對一些行業產生影響,但相應也會創造新的崗位。”朱新力委員認為,要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促進就業提質擴容,“一方面,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以新產業、新業態催生新職業、新崗位,特別是與人工智能開發、維護、道德監管相關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要幫助勞動者正確進行職業規劃,成為適應性強、能夠與人工智能并肩工作、實現人機協作的高素質人才。”
2023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特征的“三新”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8.3%。
如何在發展中把就業蛋糕做大?以杭州為例,近年來,杭州大力發展平臺經濟、數字經濟、電商經濟,去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收18737億元,帶動就業態勢十分強勁。
有委員建議,可以著力培養一批人工智能頭雁企業,以大企業帶動大就業,“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將是杭州新一個吸納百萬人級高質量就業的新經濟和就業空間。”
強保障,溫暖“新”生力量
當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還難以獲得全面保障,“被困在算法里”“勞動強度高”“勞動時間過長”的問題和現象比較明顯。很多勞動者還存在多平臺同時就業的情況,難以滿足現有的社保參保條件。
這些現實問題,引起了不少政協委員的關注。在前不久舉行的省政協民生協商會上,多位委員聚焦進一步提高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會保障水平建言。
在省政協委員曾玲艷看來,促進新產業新業態高質量就業,工會組織應該發揮更大作用。
“要精準釋放工會權益維護力,破解‘算法困境’‘保障隱憂’。”曾玲艷委員還擔任著省交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工會主席,她注意到,新業態勞動者勞動關系不清晰、就業方式分散,這些都對傳統工會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且很多人收入水平不穩定,“吃青春飯”、認同感低。
對此,曾玲艷委員建議,吸納新產業新業態勞動者中較為穩定的“領頭羊”入會管理,用“身邊人”做工會事,同時,將“職工上大學”等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向新產業新業態勞動者傾斜,為他們工作能力評標定級,提升就業質量和穩定性,讓從業者的職業認同感越來越強。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省政協一直高度重視就業工作,通過提案、調研、專題協商等方式,助力我省就業工作高質量發展。
今年1月的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寧波市總工會副主席姚金環代表省總工會界別作了大會發言,就如何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建言獻策。
她在發言時建議,要進一步理順新就業形態的勞動關系,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盡可能多地納入勞動法律法規的調整范圍;同時制定完善符合新業態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建設相對靈活的勞動保護立法,以公正司法守住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最后防線。
一個好消息是,今年7月1日起,《浙江省就業促進條例》正式施行。其中多個條款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護航。
比如,在就業權益保護章節,《條例》明確規定平臺企業應當合理確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工作量、勞動強度和勞動報酬;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傷害的,依法承擔職業傷害保障責任。
而面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作為個體維權能力有限等困境,《條例》進一步規定了區域性、行業性工會組織可以代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與平臺企業或者平臺企業代表組織簽訂集體協議等,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有了更強勁的依托。
凝聚合力,向“新”而行
近年來,浙江多地相繼出臺政策舉措,讓新就業群體感受城市溫度。
去年4月,溫州市委、市政府出臺《溫州市關心關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十大舉措》,并將每年的5月28日確定為溫州暖“新”日。今年的暖“新”日,溫州又出新招——溫州10余家黨政群企等部門單位組成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服務聯盟,公布了包含技能培訓、糾紛調解、電商競技、困難幫扶等在內的年度暖“新”十大實事。
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有效帶動了就業創業,催生了新的職業序列,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也對勞動者的能力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的進度,跟不上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態勢;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與生產實踐聯系不夠緊密,專業和就業“對不上口”等問題依然存在。
“要強化校政企合作、協同育人。探索高校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合作育人新機制,系統推進人才培養全鏈條,為畢業生就業保駕護航。”溫州市政協委員易招娣建議。
杭州市政協委員高曉青對此深有同感:“未來還將催生更多新興職業,技能人才的培育刻不容緩。”作為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負責人,在她看來,需要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打造高素質勞動群體,才能更好滿足新職業發展的需求。
今年5月,浙江成立“騎士學院”,這是我省首個外賣騎手培訓基地。此外,浙江以賽促學,組織開展新業態領域專項勞動技能競賽,增強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認同感。
浙江還大力開展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試點,通過黨建引領,將新就業群體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為互聯網行業發展注入“紅色力量”。
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讓新就業群體施展才華有“平臺”、有“擂臺”,更有“舞臺”,高質量就業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沈吟 | 責編:汪杰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