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越來越智慧化,但求醫的焦慮仍免不了,新需求催生新供給——桌上的止咳糖漿已經空瓶,老陳看著老伴兒的咳嗽一點都沒有好轉的跡象,陷入了為難。
太難開口了。
六十多歲的夫妻倆離開老家,來杭州跟著兒子生活。兒子工作忙,媳婦要管孩子。
“杭州的醫院不熟悉,自己不敢去。我們又不想打擾孩子們,所以能自己熬就熬過去。這波流感太厲害了,老伴兒咳嗽了好久,吃了藥不見好,真擔心影響到了肺。”老陳說,萬不得已,他是不想跟兒子開這個口的。后來,兒子請了一天假,帶著母親去看了病。
類似這種尷尬,困住的不僅僅是個別家庭。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就醫需求與日俱增。城市擴張,醫療資源下沉,即使實現了“在家門口看病”,也不能否認一個殘酷的現實:上醫院,讓人焦慮。
對醫院的陌生,對疾病的恐懼,這是越來越智慧化的醫療設施不能填補的不安心理。
更何況是一個人上醫院呢。兒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異鄉打拼的“獨居青年”等,生病后不得不面對這份孤獨和焦慮。
有需求,就有供給。
“陪診”應運而生。簡單的兩個字,背后蘊藏著廣闊的服務和市場。
大浪淘沙,陪診開始出現“分層”。無論哪一種的接受度更高,獲益的終將是老百姓——讓上醫院不再焦慮。
全國首個陪診數字健康人上線
老年患者更希望真人相伴
如何提升大眾的就醫體驗,是浙江衛健委一直在探索的命題。
2023年10月,浙江省衛生健康委辦公室印發《浙江省改善就醫感受 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明確開展浙江省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優化就診流程、創新服務模式、加大人文關懷,全面推動群眾就醫體驗大提升。其中包括了預約診療服務更加便捷、門診就診流程更加優化、患者住院體驗更加舒適、院后醫療服務更加連續、院前院內銜接更加高效、舒心就醫環境更加溫馨、互聯網診療更加可及等。
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是醫療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為此,由浙江省衛生健康委聯合支付寶推出的全國首個可陪診的數字健康人“安診兒”應運而生。
打開支付寶,搜索“安診兒”,神態逼真的數字人“安診兒”就出現在了手機中,實現與患者的實時引導、流暢交互。目前,“安診兒”已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等浙江全省30家醫院應用。“但對我們老年人來說,還是希望陪診的是真實的人,隨時隨地能夠交流,能夠提供幫助。”老陳夫婦坦言。
醫院推出志愿者公益陪診
家屬陪同仍是硬條件
在醫院里,隨處可見穿著馬甲的志愿者,有問題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在浙大二院,登記在冊的志愿者人數超過了6500人,長期提供服務的社會志愿者在300人左右。志愿者并非報名就能上崗,通過培訓、考核等嚴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上崗。志愿者提供的服務也有分類,有指引、攙扶等基礎服務,也有鋼琴支持、心理支持等7大專業服務。
“近兩年,為了學生資源最大化,讓青年志愿者能利用碎片化時間參與志愿服務,所以我們將青年志愿者有效補充到陪診服務。”客戶服務中心副主任陳維婭介紹。
志愿者提供的陪診服務,是在患者進入醫院之后,始終陪同著直到患者離開醫院,貫穿全過程。
但是,想要享受到陪診服務,需要滿足一定要求。陳維婭說,行動不便或8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申請陪診服務,家屬可以在醫院公眾號或者通過電話提前申請預約,社工部工作人員將一對一電話核實患者需求,方便安排志愿者。“公立醫院主要提供普惠性醫療服務,我們也盡最大努力為患者提供便捷舒適的就診服務。”
當然,陪診服務還有一條硬杠杠——必須有家屬陪同。
既然已經有家屬陪同了,陪診服務不就多此一舉了嗎?
對此,陳維婭的解釋是這樣的:“家屬清楚患者的病史,并能在關鍵時刻有決策權、簽字權,這是陌生的志愿者無法替代的。所以為了讓整個就診流程能夠順利完成,必須有家屬陪同。我們的志愿者暫時扮演了另一名家屬的角色,他們更熟悉醫院,更熟悉流程,提高了就診的效率。”除此之外,家屬的存在也降低了一些意外風險,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志愿者的價值感和獲得感。
不僅是浙大二院,浙江多家醫院也紛紛推出類似服務,在采訪中不少醫院都表示,面對越來越細分個體化的服務需求,單純依托醫院的志愿者,是很難實現的。“目前,我們只能在粗放的分級中盡可能完善服務。”
陪診師成為一門新職業
初級階段,風險較多
面對公立醫院的局限性,陪診服務進入了市場潮流,發展勢頭強勁。“陪診師”這一新興行業嶄露頭角,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芳芳(化名)就職于一家健康科技公司,主營業務除了廣告策劃、會議展覽之外,還有健康咨詢、病人陪護。她說,比如帶著剛出生的寶寶從外地來杭就醫的全職媽媽,比如因為韌帶斷裂需要緊急做手術的90后單身小伙兒,再比如獨自去醫院掛水的8旬老奶奶……像芳芳這樣的陪診師,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散落在社會各處,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接單”。
錢報記者留意到,有不少原本提供養老或者家政服務的公司,新增業務板塊,將“陪診”納入其中。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疫情過后,“陪診”需求與日俱增,尤其是異地就醫。“幫忙掛號,幫忙問診、幫忙取報告之類,都需要一個當地人去做。”他說,曾經碰到一位患者叫了陪診服務,陪診師在診室里直接和患者打了視頻電話,患者和醫生實現線上交流。
在他看來,個體發展受限,醫院志愿者滿足不了全程陪護需求,市場化的操作才能促進行業的發展。但是他也清楚地看到了目前市場存在的問題。“入職門檻低,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很多人會以為陪診師是家政阿姨,甚至有人覺得是黃牛。我們要更正和灌輸全新的概念,陪診師更傾向于健康管理師。”
除此之外,陪診工作流程尚不規范,風險漏洞多。許多陪診師提供陪診服務都是“單打獨斗”,服務流程未形成體系,價格上也沒有統一標準,服務中涉及的風險責任不明確。芳芳也提到過,如果是高齡老人,一旦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遇到意外,這個責任很難承擔,幸運的是她目前還沒有遇到過糾紛,但風險確實存在。
為此,業內人士也表示,隨著第三產業涌現出多種新型服務業態,陪診師也像快遞員、外賣騎手一樣,成為了新興職業。“時間會證明,安全、實惠、流程化的陪診服務會成為患者就醫時的剛需。當不必要成為剛需,陪診師也會迎來行業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得到各界的認可。”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楊茜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