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晚,之江文化中心微信公號發布信息稱,2023年8月29日14:00,中心將面向社會開放。
之江文化中心集聚著浙江圖書館之江館、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浙江文學館、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務中心的碩大文化能量場,成為杭州乃至浙江的全新文化地標和“文化浙江”的金名片。
和記者一樣,不少市民對“四大館一中心”期待已久。
杭州的文博愛好者慧玲今晚已經迫不及待去探館了,并很快在朋友圈發表了觀后感:“浙博新開12展招牌已經掛出來了。我最喜歡的浙圖,看到它的自修與閱讀環境——太贊了,敞開式書籍和各種舒適座位,還有自修的桌子,太贊了!自帶一壺茶我能坐一天!在“之江慢生活”文創集市商展還發現了各種浙江著名的非遺食物!食攤!餛飩,年糕,麻糍,面條,餅,各種各種美食,真是浙版的‘銀泰地下茶馬花街’……”
“四館一中心”官宣后,同樣激動的還有浙江省博物館吳越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籌)副主任魏祝挺,今晚一連劇透了好幾波,“29日下午2點半,我在浙江一萬年·吳越勝覽單元(2樓通史B展廳)公益導覽。想來聽的可以約。”
確實,畢竟期待了這么久,之江文化中心神秘面紗大家都想先睹為快。
潮新聞記者嘗試后發現,目前,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已開放預約通道,浙江圖書館之江館和浙江文學館暫時還沒有預約消息。
目前,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可預約9月1日前的參觀門票,每天限量2000張。記者剛才輕松預約成功開館當天下午2點后的門票——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也已開放預約。
小陳家住之江文化中心附近,近一個月晚上散步,隔三岔五就會沿著之江文化中心的周邊蹓跶。他早就注意到內部一片燈火通明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似乎早已準備就緒,一樓、三樓似乎都有“龐然大物”,讓他心癢不已。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預約入口
晚上,他試著按“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搜尋了公眾號,果然有了!
公眾號下的消息和服務欄,還沒有任何內容,但是簡介非常誘人:中國首座大型區域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是一座活態的、溫情的、流動的、無界的、具有未來生命力的展館……小陳點進了“發消息”,跳出的頁面上,是“正在開發中,敬請期待……”但他不死心,點擊底欄的“GO非遺”后,驚喜發現跳出了預約服務。從27日,28日一路點過去,29日跳出了“進館時間14:00——16:30”。小陳同意獲取個人信息后,顯示預約成功,查看預約后,馬上顯示了他的名字、參觀日期、時段和人數,以及掃碼進館/取消預約的選項。他得意地曬了一下朋友圈,“不知道我是搶到了沙發,還是板凳,但是前100名肯定有我。”
浙江省文學館暫未開放入館預約
截至發稿時,浙江圖書館之江館和浙江文學館暫時還沒有預約消息。
之江文化中心落戶的杭州轉塘地區向來被認為是秦置錢唐縣城遺址最有可能的所在地之一。一條之江,孕育了錢塘文化、吳越文化、宋韻文化。至明清時期,浙江已成為中國商業、文化與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總建筑面積約為85000平方米的浙圖之江新館,將作為浙江圖書館主館進行使用。新館開設了多個內容豐富、層次多樣、兼具傳統和現代的主題閱讀空間。如集藏書、閱讀推廣、觀賞功能于一體的知識之殿,書籍環繞四周,層層疊疊延伸至穹頂,展現知識殿堂的浩瀚無垠;提供國畫、書法、建筑園林、室內裝潢、攝影等藝術文獻,集查閱、休憩、學習為一體的的“文山藝海”——藝術閱覽區;包含影印精裝古籍和影印線裝書閱覽、縮微膠片閱覽、普通歷史文獻閱覽和善本古籍閱覽為一體的全國最大的古籍閱覽區;提供青少年數字動態沉浸式閱讀體驗的少兒光影閱讀星球,引領孩子們探索未知領域的書之迷宮等等;地下一層還配備多功能報告廳、劇場、臨時展廳和影音視聽區。“智慧互聯,資源共享”是浙圖新館服務的最大特色,旨在吸引更多民眾參與文化創造和建設,也敞開大門迎接各類社會團體,將琳瑯滿目的活動納入圖書館內。
因館區搬遷,陪伴杭州人十四年的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于2023年5月4日正式閉館。此前,武林館區憾于體量有限,十萬余件珍貴藏品只能陳放于庫房里難見“天日”。而在之江新館,浙博則成為“四大館”中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一座場館,建筑面積100000平方米,展陳面積32012平方米,建筑高度59.9米。定位為浙江歷史文化的展示窗口,指導、引領區域公共博物館建設和交流。
在浙博新館,文物終于享有接近完美的保存條件:專門辟出的藏品技術保護專區,擁有近40間實驗室、修復室、文保處理室以及專門為大型出土文物規劃的前期處理室與冷凍脫水室。浙博之江新館展覽策劃以“思想高度、學術深度、人文溫度”為原則,構建了“159”多樣化的展覽體系。《浙江一萬年》通史陳列,用考古成果和文物構建浙江宏大的歷史,突出浙江歷史的高光亮點;5個浙江文化專題陳列,從青瓷文化、海洋文化、宋韻文化、書畫文脈和名人文化等具體視角講述歷史,從時代的切面和縮影昭示文明的旅痕,彰顯浙江的輝煌歷史與精神文脈。9個功能拓展和體驗陳列,既具有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特點,又兼備科技感和體驗感。臨展廳則用于海內外各種主題展覽使用,既講好浙江故事、中國故事,也讓參觀者得以在杭州看見亞洲,進而看見世界。
建筑總面積35000平方米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定位為以科學化保護、高質量研究、多維度傳承、創新型服務為主要任務,展示燦若星河的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立足傳統,面向未來,開放共享的文化空間。圍繞保存保護、傳承傳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創意研發等五大功能開展建設,打造立足傳統,面向未來,開放共享的文化空間。為支持非遺館建設,自2017年11月至今,浙江省內總計47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向非遺館自愿捐贈64件(套)珍貴作品。
非遺館內,十分亮眼的大戲臺運用浙江傳統營造技藝搭建,既是展品,也是傳統戲劇展示的舞臺,對外則成為非遺館乃至之江文化中心的視覺地標,被稱為“非遺之眼”。從路邊經過的人們,遠遠地就能看到。緊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省非遺館的落腳地回到“生活”這一核心。在此處,目之所及皆為中國人特有的時空觀,試圖容納無形的、活態的、在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于是,每一個角落都可觸摸生活的痕跡,每一處設施都可品咂生活的滋味。再沒有冰冷僵硬的蠟像,舊時生活場景將被充滿詩意地活態還原。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每一步,都在印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表述:所謂非遺,保護的就是人類文明存續發展歷程中的那些生活、生產方式。以有限展無限,弄潮之江與時代回響,在之江文化中心,關于“非遺”的想象空間遠不止于此……
文學是人類共同的故鄉。為了這個“故鄉”,為使沈約、駱賓王、賀知章、錢起、張志和、孟郊、羅隱、林逋、周邦彥、陸游、朱淑真、周密、高則誠、宋濂、劉伯溫、于謙、王陽明、黃宗羲、李漁、朱彝尊、洪升、厲鶚、全祖望、袁枚、龔自珍、王國維、魯迅、茅盾、郁達夫、徐志摩、豐子愷、朱自清、俞平伯、夏承燾、夏衍、柔石、馮雪峰、戴望舒、邵洵美、艾青、殷夫、穆旦、高陽、金庸、三毛、余秋雨、王旭烽、余華、麥家等自南朝到今天的浙江籍“寫作者”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建設一個省級文學館,成為了浙江文學界幾代人的夢想。早在2002年,浙江省作家協會就正式提出申請,希望建造一個復合多元的文學館。2008年,浙江省文學館正式立項。2012年—2013年間,浙江省文學館選址之江。
2019年2月28日,浙江省文學館開工,占地1144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地上七層、地下兩層),是規模僅次于中國現代文學館(25000平方米)的國內單體文學館建筑,定位為集文獻保存、文學產業基地、展覽、資料檔案于一體的綜合省級文學場館。浙江文學館展陳面積7002平方米,以“文學點亮人生”為主題,共設9個展廳(含6個主題展廳和3個臨展廳)。負1層到3層主要展示浙江從古至今的文學成就,依次為“文存”、“文脈”、“文運”和“文壇”主題,4層聚焦“文學生活”,5層聚焦“文學教育”,大型階梯教室可以舉辦校園課本劇展演,也開設琴棋書畫等通識教育;6層聚焦“國際文學交流”,設置5個茶座式沙龍區,1個可容納50人的小劇場;7層主題為“文學創作”,為各駐館作家提供工作坊。
浙江文學館室內效果圖浙江文學館不僅展示浙江古往今來的非凡文學成就,也不定期開設文學脫口秀,展示古代詩路裝置,更有經典作品場景的戲劇還原。面向公眾,“周周有講座、月月有活動、季季有展覽”的浙江文學館屬于每一個人,也盼望每一個游子都能在此回望文學之鄉、展望文學遠途。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方濤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