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去泰國旅游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個話題,近日沖上了熱搜。
據泰國國家旅游局公布的最近數據,今年上半年接待中國游客140萬人次;而2019年上半年,到泰國旅游的中國游客達565萬人次。
曾經風靡全國的泰國游,為什么變得不火了?
出行成本比疫情前高 也有不少人覺得去泰國不安全
從數據來看,泰國游的恢復情況確實不如預期。今年上半年,國內出境游人數達到4037萬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50%左右。而按照泰國旅游局之前的預測,全年將接待中國游客500萬-700萬,但上半年僅為140萬,是2019年同期的25%左右。
雖然疫情管控放開后,泰國旅游局鋪上紅地毯歡迎中國游客,但目前從中國到泰國的航線開通和航班數量尚未恢復到2019年前的水平,而且復蘇后的機票和酒店價格也不便宜,直接勸退了一部分中國游客。
以杭州出發去泰國普吉島為例,單機票含稅的價格就算是暑期特價,也在3000元以上。
網友“晚睡人士”回顧自己2014年去泰國時的開銷,曼谷和芭堤雅線路總共7天6晚,其中3晚還是住當地五星級酒店,算上機票、酒店、吃飯等花費,總共才花了不到4000元錢。
“確實貴了,各種游玩項目都貴,我在普吉島,以前路邊吃的飯20元左右,現在一份菠蘿炒飯都50元。而且,以前來的時候簽證還免費,現在簽證就要500元,一家幾口就是幾千元呢!”這幾天,正在普吉島游玩的網友“干啥啥不行”說。
其次,簽證也沒有三年前便利。說走就走的落地簽,從此前的免費變成正常收費,對游客心理來說也等同于漲價了。而且,目前實行的泰國電子簽證,由于需要遞交大把資料,也被網友吐槽流程略顯繁瑣,自然會讓不少游客放棄出游。
除了眾多客觀因素,很多人擔心泰國游不安全。
此前發生的旅游事故,網絡上流傳的人販子等謠言也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尤其是3月份,泰國跟團游的出游人數驟降,許多單位集體出游取消了泰國這個目的地。
雖然泰國官方發表了辟謠聲明,總理親自出來辟謠,但并沒有能夠平息大家的擔憂。“很多游客的態度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畢竟不是非去不可的地方。”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說。
再加上近期《消失的她》的上映,無形中又給部分潛在想去的游客蒙上一絲恐懼,連旅行社都半開玩笑地表示,當年《泰囧》帶火了泰國旅游,結果被《消失的她》一下子給整沒了。
無論是覺得泰國游貴,還是泰國當地發生的一些旅游事故,究其原因還是和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有關。眼下,許多人對于價格的敏感度更高了,出境游也不再成為家庭中的剛需,轉而替換為國內小轉一下散心或是周邊游。另外,一些企事業單位對員工出境方面的政策做了調整,也導致了出境旅游人數減少。
對陽光、沙灘有點審美疲勞了
旅游業內人士“糖糖”分析認為,曾經風靡全國的泰國游慢慢變得不火了,還跟一部分人已經去過泰國不止一兩次,重復消費去旅行的意愿不高有關。
泰國具有獨特的文化、美食、歷史遺跡和自然景觀,一直是國人出境游的首選之一,但近年來陽光、沙灘、海島的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力在下降,之前愛去泰國的人現在改而對日本、韓國等目的地更感興趣。
“就像娃小時候你會帶他們去玩水玩沙灘,等長大了后還是希望去玩玩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看看美術館、博物館。而且,現在好不容易出去一趟,還要考慮到全家的需求,比如媽媽想去逛街,爸爸想去吃美食、看漫畫,如果僅僅只有沙灘和陽光,對于我們來說已經有些厭倦了。”這次的暑假旅行,余女士選擇和家人一起去了日本東京、大阪和沖繩。
從支付寶給出的2023年上半年出境熱門目的地交易額來看,泰國處于第四名的位置,前面三名依次為: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日本。
不僅僅是泰國
東南亞多個國家都不及預期
實際上,不僅僅是泰國,今年上半年整個東南亞的旅游情況都不及預期。以之前的熱門目的地印尼巴厘島來說,疫情前每年能接待140多萬中國游客,今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僅有17萬。5月份,巴厘島還發生了兩名中國游客遇害事件。
越南國家旅游局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中國赴越南游客約55.7萬人次,相當于2019年同期(近250萬人次)的25%。越南當地旅行社反饋,最熱鬧的時候,河內與胡志明的線路每天都能開出50個團,現在一個月可能只有四五個團,還不是來旅游的。
喪失了第一大市場的青睞,這些國家的旅游業恢復步履維艱。疫情后,泰國官方十分重視中國游客。“中泰一家親,歡迎你們隨時來泰國,暑假我們準備好了!”7月初,泰國國家旅游局副局長Tanes Petsuwan塔涅·沛素旺就曾來到中國杭州的螞蟻A空間,宣布和Alipay的合作,為迎接中國游客暑期游泰國熱情吆喝。
稍有安慰的是,今年泰國的國際學校夏令營倒是非常火。目前正帶著孩子在泰國游學的卷卷,在泰國和新加坡的國際學校報了為期三周的夏令營。“來這里看到的幾乎全是中國孩子,尤其在清邁,人還是很多的,去的曼谷野生動物園人滿為患,我們最近住的酒店客流量也很大。”
來源:都市快報 | 撰稿:江玥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