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第一在线影院,中文字幕人妻丝袜1页,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日本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產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要開啟“雨雨雨”模式了?氣象專家預測:今年或是“少梅年”
發布時間 | 2023-06-09 09:33:10    

   下周的天氣預報又是小雨打頭陣,很多人不禁發問:浙江要開啟一年最漫長的“雨雨雨”模式了嗎?

  我們知道,梅雨是初夏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特有的氣候現象,特指每年六七月份一段雨期較長的降水過程。這一時期,梅雨區降雨量大、日照時間少、濕度大、云量多、風力小。由于此時期恰好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因此這種氣候現象被稱為“梅雨”。此時物品極易受潮霉爛,人們又把“梅雨”稱作“霉雨”。

  江浙一帶,潮濕、霉變總在每年這一時期“霸占熱搜”。梅雨還可能帶來江河湖泊嚴峻的汛情,據浙江省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數據統計,近5年的梅雨季,我省平均每年發布預警1614條,約占全年預警發布總量的25.5%。梅雨很有“個性”,每年出梅、入梅時間,降雨量都不盡相同。對此,記者采訪浙江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雷媛,請她帶大家深入了解這位性格復雜多變的“梅姑娘”。

  冷暖氣流相持“化梅”

  個性化名詞了解一下

  想要了解“梅姑娘”,首先要清楚它如何形成。初夏時節,隨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增強,西南暖濕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氣流勢力相當,就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交匯形成“準靜止鋒”,并較長時間滯留在這一帶。冷暖氣流相持不下,由此形成梅雨。

  入梅后,梅雨地區降雨增多,甚至時常出現暴雨天氣。直到副熱帶高壓進一步增強,控制長江中下游,雨帶北移后,梅雨季宣告結束,浙江進入盛夏高溫季節。

  由于“個性”復雜多變,“梅姑娘”創造了不少專有名詞。第一個雨期的開始日被稱為“入梅日”,最后一個雨期結束的次日為“出梅日”,期間即為梅雨季。浙江平均入梅期是6月8日,出梅期為7月8日,平均梅期30天。有的年份,梅雨季會在5月下旬或6月初早早到來。人們通常把芒種節氣之前開始的梅雨季稱為“早梅”。若梅雨在6月下旬才姍姍來遲,則稱為“遲梅雨”。氣象學上還將45天及以上梅期稱為“特長梅雨”;降雨過程較少,不連續且間隔時間較長的梅期稱為“短梅”或“空梅”。若中途出現5天及以上的中斷,后期再形成連續多雨天氣,則一般稱之為“二度梅”。

  梅雨年年各不同

  數說浙江“梅姑娘”

  了解過梅雨的基本概念后,雷媛和大家分享浙江“梅姑娘”的那些事。

  自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浙江最早入梅期時間為5月25日,分別出現在1995年、2000年和2016年;最遲于8月3日出梅,出現在1998年。

  不同年份,梅雨量多寡十分懸殊。迄今為止,浙江梅雨季平均降雨量為346毫米。梅雨量峰值出現于1954年,達到623.54毫米;而梅雨量最少的1958年和2005年則被界定為空梅年。1951年以來,浙江共出現6個空梅年,其余4年分別為1965年、1981年、1971年和2004年。

  2009年是浙江迄今為止最近的一次少梅年。在6月20日至7月2日短短12天的梅雨期中,平均降雨量僅為98.9毫米。

  2020年的梅雨季讓許多浙江人記憶猶新。在長達43天的梅雨期中,平均降雨量達到584毫米,僅次于1954年,位居歷史第二。梅雨季強降水帶來暴雨洪澇災害。2020年梅雨期,浙江省遭遇9輪強降雨過程,新安江水位一度達到108.45米,創歷史最高。建庫以來第一次開9孔泄洪,省防指首次啟動錢塘江流域防汛Ⅰ級應急響應。

  雷媛表示,自2010年后,梅雨季“豐雨”現象逐步增多。2015年、2016年、2019年和2020年,浙江梅雨期的平均降雨量都超過500毫米。

  梅雨監測有標準

  今年或是“少梅”年

  每年梅雨季來臨前夕,氣象部門都會提早發布“梅雨預報”。梅雨如何監測?雷媛為大家揭開其中奧秘。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氣象部門一直依據長江中下游5個氣象站上的逐日降水量資料來開展梅雨監測預報,它們分別位于上海、南京、蕪湖、九江和漢口。2000年后,長江中下游梅雨逐漸發生改變、主雨帶集中在淮河流域,這導致5-7月,江淮流域雖然出現持續性強降雨天氣過程,卻又達不到所使用的梅雨劃分標準所規定的降雨量。梅雨季的預報和判定陷入窘境,部分專家由此提出“非典型梅雨”的概念。

  2017年,《梅雨監測指標》國家標準正式頒布后,梅雨的監測標準得到統一。新標準中,梅雨區在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的基礎上,增加江西和湖南,并將梅雨監測區域劃分為江南區、長江中游區、長江下游區和江淮區。在后來的實踐中,根據實際需求,又把長江中游區和下游區合并為長江中下游區進行梅雨監測。

  梅雨監測指標對于入(出)梅時間和梅雨強度等有詳細表述和客觀規定。其中有3個指標十分重要: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日平均氣溫條件和梅雨期間的降雨日數判識,這三個指標綜合體現了相對應的東亞夏季風推進過程、季節特點和降水特征。

  每到年底,氣象部門會根據相關數據確認當年梅期并存檔,最終確認的梅期與當年預報時間都會存在一定出入。例如,2022年,省氣象臺預報6月10日入梅,當年年底,氣象專家經過數據推演將2022年實際入梅日期修正為5月29日。這并不是氣象部門工作失誤,而是梅雨季科學統計的“常規操作。”

  根據近期氣象觀察,雷媛預測,2023年可能是“少梅年”。由于降雨特征不典型,“少梅年”入梅出梅時間預判相對困難。但氣象天氣往往瞬息萬變,請大家持續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林樂雨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