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一塊懸了幾十年的大石頭終于落了地。”近日,浙江義烏,尚凌照明電器商行負責人凌守圣向記者展示一條收款信息。這筆貨款從境外買家打款到收到款項,只用了不到8小時,創下了凌守圣從事10多年外貿生意的最快收款紀錄。
“世界超市”義烏,有市場主體超90萬家,上下游生態圈企業達210萬家,跨境人民幣結算的國家和地區達176個,但貨銷全球的同時也為一個問題所困擾:如何把錢收回來?
“這是外貿大省浙江的新課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跨境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迫切性越來越大。”浙大城市學院教授、省科技廳軟科學數字金融研究基地主任謝文武說。
2月20日,義烏上線跨境支付平臺“義支付”(英文名:Yiwu Pay),嘗試破題;至5月30日上線百日,平臺交易金額已突破1000萬美元,“新玩家”初露鋒芒。
在浙江強力推進發展、改革、開放三個“一號工程”之年,義烏入局跨境支付有何深意?加碼構建自身的跨境支付系統,“世界超市”能否解決國際貿易痛點?在全國支付牌照收緊、行業整合加速的當下,這一平臺又是怎樣一匹“黑馬”?
如何把錢收回來
故事要從義烏生意場上一個慣例講起。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買賣雙方都安心。”義烏市科凈清潔用品廠負責人許小菊告訴記者,當地的外貿訂單,一般在貨物裝柜前買家就要把全款打給商戶,商戶收到后才裝柜發貨。這樣做,本意是為了減少收款風險。
但國際貿易形勢多變,新舊風險也如影隨形。
前不久,許小菊好不容易接到新年第一筆大單,買家也及時打款,她興沖沖去銀行提錢,卻被告知因她的企業沒有進出口權限無法實現“公對公”結算,貨款被原路退還給買家;又換了一家銀行,還是同樣的問題。
“這次的客戶是一家大公司,要求‘公對公’結算。不像有些外商是個體經營戶,走個人賬戶也行。但注冊有進出口權的公司對我們來說是很難的。”許小菊當時已經請廠家把產品生產了,如果收不到貨款,她還得自己掏錢付給廠家。
陷入焦慮的許小菊不知道的是,這也是全省乃至全國外貿行業面臨的一個新難題。
傳統的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轉口貿易等外貿方式,要求商戶有專門的權限資質。但現實中,如在浙江,很多商戶做的是“單小、貨雜、品種多”的小生意,自身不具備外貿能力但有很強的外貿需求。十年前,國家給義烏“量身定制”了一種叫市場采購貿易的新模式,允許企業和商戶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這類經國家主管部門認定的市場集聚區內采購,參與外貿出口。去年,義烏高達74%的進出口業務走的就是這一模式。它的試點也已擴圍到浙江海寧皮革城、江蘇常熟服裝城、河北白溝箱包市場、天津王蘭莊國際商貿城等國內知名專業市場。
近年來,在市場采購貿易解決了沒有進出口權限問題之后,外貿資金收付不暢這一短板,隨著貿易量快速增長進一步凸顯。
一名在海寧從事了近30年外貿生意的王先生告訴記者,跨境貿易支付不像普通人跨境消費那么簡單,只要有一張帶VISA、Master Card等標志的信用卡就行;它涉及幣種、匯率、結算、進出口退稅、還原申報等多種復雜業務,“不是專業人士操作很容易出錯”。王先生像很多商戶一樣,以前會找專業的外貿公司代理收款,但現在發現這不是長久之計。
“代理本身就存在收不回款的風險,而且周期比較長,一兩個月都有。”許小菊當時就找過幾家相熟的外貿公司,卻都被婉拒了。她分析說,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后的這段時間,大家的資金本就緊張,更加注重規避風險。
市場經濟下,有需求就會有辦法。現如今,跨境支付已然成為一條熱門賽道,涌現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它們通過聚集多筆小額跨境支付交易,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非常適用于金額小、數量多的跨境電商交易。”謝文武說。據他介紹,今年,我國第三方跨境支付預計將迎來較大幅度的恢復性增長,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6875.72億元。
2月20日上午,“義支付”正式亮相發布。此時,市場上已有連連支付、PingPong支付、螞蟻集團的Alipay+、騰訊的“智匯鵝”等多個支付機構同臺競技。
這條賽道的“門檻”其實很高,企業須持牌才能開展支付業務。2015年后,央行停止發放支付牌照,整頓市場環境,支付行業迎來嚴監管。“我們為此努力了10多年,現在終于可以幫客戶開展快捷、高效且安全的跨境支付了。”義烏商城集團“義支付”副總經理張雯晶說。
原來,義烏小商品城早在2012年就創立“義支付”公司,通過與銀行等機構合作開展國內相關業務;2022年,小商品城收購并獲批持有海爾旗下第三方支付平臺“快捷通支付”100%股權,終于獲得互聯網支付牌照,并將品牌升級為“Yiwu Pay義支付”,正式踏入跨境支付領域。
在數量眾多的第三方平臺中,謝文武肯定義烏的平臺具有如下競爭優勢:服務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能在這一細分領域保持較好的業務規模,并通過數據積累構筑具備數據賦能、多場景支撐和生態匯聚能力的數字化平臺,“更重要的是,可以構建風險防控模型,幫助商戶規避跨境支付風險。”
截至今年4月底,“義支付”公司已與全球400多家銀行達成跨境支付合作,業務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直面凍卡困擾
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二樓,做時尚飾品的旭平首飾店面內,很多國內外客商在挑選貨品。這家企業現在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義支付’讓我們基本不用再擔心被凍卡。”旭平首飾義烏區塊負責人蔡洪霞說。
蔡紅霞這句話透露了義烏的跨境支付平臺一大特點:相比于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更多關注手續如何更簡單、手續費如何更低,“義支付”首要解決的還是“錢收不回來”的難題。
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如何平息“凍卡風波”。
浙江的外貿經營戶們印象深刻,凍卡大概開始于2019年、2020年,在2021年尤為集中。“前一天銀行卡還收到款呢,第二天就毫無征兆地被凍結了。”在柯橋從事紡織貿易的徐女士說。義烏也有商戶曾因收到十多萬元貨款導致卡上數千萬元資金被凍。
申請解凍,商戶得出具合法經營的證據,有些個體經營戶或小微企業可能并未足夠重視單據、合同等資料的保存,會有遺失等風險;哪怕單據齊全,用時也不可控,有時3天可解,有時要半年。一名采訪對象說,自己公司最長的一次申請用了3年。
據悉,僅義烏國際商貿城就有約九成經營戶被凍過卡。廣東、江蘇等地外貿公司都有這樣的案例。最近在相關部門多方努力下,凍卡事件有所減少,但仍在發生。
“凍卡風波”暴露了商戶們在貨款收取過程中存在的合規審查缺失等問題,這是“錢收不回來”的主要癥結所在。他們也直言,貨款大都是買家自己找渠道打到賣家賬上,賣家也不清楚買家用的是什么賬戶,萬一涉嫌電信詐騙,就會直接影響到收款方賬戶。
謝文武說,這就要求企業建立完整的合規制度與流程,嚴格踐行客戶準入與交易合規性審核,“比如,可以向交易對象索要資金流水,同時要注意查看對方的賬戶是否為新賬戶、資金有沒有在賬戶內過夜等。”
“一般情況下,不僅是商戶缺少這種習慣,相關機構、平臺亦是如此,除非監管機構特殊規定,很少會涉及交易還原。”張雯晶介紹,“義支付”強化了還原申報,同時會開展“盡調”,即請交易雙方提供貿易相關單據,并利用“實地+管理調查”等舉措,對貿易真實性等情況進行調查,確保收款賬戶的安全。
作為本地化的、國資全資控股的企業,且母公司商城集團又是市場管理方,義烏的跨境支付平臺對企業“知根知底”這一優勢也得以凸顯。采訪中就有商戶說,自己同時在用一些第三方收款平臺,但擔心會不會不合規,“畢竟他們不在本地,好多還是海外機構,就怕萬一資金出了問題很難解決。”
加入“盡調”環節后,到賬時間會不會變長?恰恰相反。
以許小菊為例,她那筆款項,從買家第三次打款到貨款到賬,前后用了不到8小時。“當時距離貨物裝柜還有不到16小時,我感覺按照以前的速度是怎么也到不了賬了,但沒想到就是收到了。”許小菊說。
目前,除個別因經營戶提交單據不全等特殊情況,“義支付”基本能實現當天到賬。
張雯晶告訴記者,之所以能快速到賬,一方面是因為公司有審核的時限要求,材料齊全的話需在2小時內完成;另一方面得益于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這一強大的清算網絡,以及人民幣在國際上越來越受歡迎,“以前外貿結算要把外匯先換成美元再結算,現在不少客戶用離岸人民幣直接結算,除了少了一個環節之外,還降低了匯損,當然就更快更經濟了。”
據悉,截至今年3月底,CIPS系統共有79家直接參與者、1348家間接參與者,已為全球40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跨境人民幣信息交互和支付清算服務,覆蓋182個國家和地區。
安全快速的支付渠道,馬上帶給企業新的獲得感。
義特物流有限公司最近有一筆來自沙特的貨款,到賬用了不到6個小時。“這對義特這類物流公司、外貿代理公司而言,意義尤為重大。”公司法定代表人徐國凱說,公司平時也有幫經營戶給工廠墊付貨款的業務,尤其近3年需求特別大,每年墊付額度在3000萬元左右,公司財務成本、現金流壓力不小,“但有了‘義支付’,公司每年墊付資金估計可以減少三分之二以上。”
打通跨境貿易價值鏈
走在義烏國際商貿城,操著不同語種的商戶無時無刻提醒著人們:這是中國連結世界經濟的重要節點。
“去年,義烏市進出口總值達4788億元,同比增長22.7%。增長的同時,小而散的特點更加明顯。”義烏國際商貿城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意味著義烏的經營主體幾乎要收取來自全球的貨幣。2022年,與義烏有跨境人民幣結算的國家地區就達到176個,累計辦理結算金額565.39億元,同比增長56.23%。對義烏商戶而言,美元、歐元、日元屬于“常客”,印尼盾、阿聯酋的迪拉姆、南非的蘭特等也不陌生。
“幣種越多,對支付體系的要求就越高。”這位負責人說。目前,全世界普遍承認的法定貨幣有180多種,但跨境支付渠道支持的僅有10多種主流幣種。特別是非洲、中東、拉美等外貿潛力較大的地區,客戶有貿易需求,但普遍缺乏外幣兌換渠道或缺少外幣額度,而他們使用的本地小幣種又很難跨境使用。
義烏一家紡織品外貿公司的負責人說,該企業每年出口到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尼日利亞的紡織品約達2000萬美元。但當地很多客戶一沒人民幣二沒美元,只能用本地貨幣奈拉付款。由于尼日利亞外匯管制限制較多,中方企業需想方設法找渠道換成人民幣,手續費、匯損乃至時間成本都很高。
“我們將進一步拓展收付幣種的種類,護航‘買賣全球’。”張雯晶說,“義支付”國際收付主流幣種已達到16種,預計今年將擴充至25個幣種。
這背后,確實有一盤大棋。
支付系統不僅是專業市場全球貿易鏈的重要一環,也是交易鏈路的重要閉環。現實中,由于頻遭凍卡,貿易關系中的很多環節被改變。
“以前我們那些多年老客戶都不用交定金的,可以先給貨,約定一個月或半個月再付款。”多名外貿行業經營戶告訴記者,他們的國外客戶里,有不少經營的就是小賣部,進貨少,要賣了才有資金,且沒有公賬,只能經過私賬打款。雙方很多交易協議用人民幣結算,外商要去找第三方幫助付款,國內經營戶會強調希望對方找正規公司、正規銀行賬戶;有的經營戶接生意就沒以前干脆了,要先問個清楚……貿易雙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變得相當脆弱。
“支付不順暢,走出去就會‘一瘸一拐’。”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這會影響到對地方上營商環境的整體評價。
作為支付新勢力,義烏的跨境支付平臺也肩負連通小商品城旗下各業務板塊的重任。
2月20日,“義支付”正式發布并啟動了“凍卡無憂”計劃。經營戶通過小商品城Chinagoods平臺履約,用“義支付”收款,若產生凍卡問題,將由商城集團先行墊付貿易資金,并提供全程支持與協助。
2020年底上線的Chinagoods平臺,采用“國家站+海外倉+展廳”運營模式,為商戶提供從采購、出貨、報稅、回款到國際倉儲、物流、支付、訂艙等“一條龍”服務。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副教授、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副主任李雪艷表示,相比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義烏該平臺可以基于自己獨特的區位優勢,與Chinagoods平臺進行深度合作,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專業服務,而且可以通過銷售平臺的大數據體系,打通跨境貿易的供應鏈與價值鏈,實現人、貨、場等要素的集合。
今春,外貿回暖。一季度,浙江外貿數據實現進出口、出口雙雙回升,恢復正增長,出口規模居全國第二。3月,全省進出口總額達4415.2億元,增長24.3%,其中出口3328.1億元,增長33.0%。
“‘義支付’來的正是時候。”義烏國際商貿城二區商戶唐明琦如今把生意做到了伊拉克、哈薩克斯坦等中東、中亞地區。他看到了更多機會。
徐國凱更是向記者感慨“格局打開了”。作為“義支付”首批“試體驗客戶”,在去年12月的中阿峰會召開前夕,義特就通過“義支付”收到了來自沙特阿拉伯客戶的跨境人民幣貨款。這是該平臺與沙特的首單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獲外交部發言人點贊。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金春華 杜羽豐 何賢君 共享聯盟·義烏 吳峰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