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是中國的特色蔬菜,因其具有辛辣鮮香的獨特風味而深受國人喜愛。
它不僅可以單獨做成一道菜——燒烤攤的烤韭菜被稱為“男人的加油站”;也可以成為配料來襯托別的菜——對于很多人來說,不管是素餡還是肉餡水餃,少了韭菜就沒了“靈魂”。
正因為韭菜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其本身的安全問題便備受關注。在市面上,經市場監管部門查證核實的不合格韭菜數量龐大,其中大多數與一種名為“腐霉利”的農藥相關。
從今年5月11日起,我國對韭菜中腐霉利殘留限量的強制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從0.2mg/kg調整為5mg/kg。按此計算,新標準等于是將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殘留限量上調了25倍。
這算是農藥殘留的標準被“放寬”了嗎?標準調整后韭菜的食用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何為腐霉利?
腐霉利是一種低毒殺菌劑,全球廣泛用來防治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灰霉病、菌核病、黑星病等病害,在韭菜、油菜、番茄、黃瓜、葡萄等多種作物上登記使用。
腐霉利急性毒性低,大鼠急性經口半致死量(LD50)大于5000mg/kg,按農藥毒性分級標準,WHO判定為“未顯示出急性毒性”。我國農藥登記機構綜合判定為“低毒”,無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
為什么韭菜里會查出腐霉利?這跟韭菜獨特的生長特性有關。
韭菜在種植過程中,經常會因為溫濕度條件適宜發生灰霉病,從而嚴重影響韭菜的品質和產量。
北京市植物保護站正高級農藝師胡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韭菜灰霉病在全國各地韭菜生產上都可能發生,尤其在小拱棚、大棚和溫室等保護地生產中發生非常普遍。以北京地區為例,最近5年京郊2-3月韭菜灰霉病病棚率高達95%以上。而且這種病害發生的為害期長,在北方地區的9月至翌年4月均可發生。此外,灰霉病在韭菜貯藏、運輸期間還可以繼續為害。
目前生產上,防治灰霉病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通風降濕和施用化學殺菌劑。
不過通風降濕容易受天氣因素的制約,當遇連續陰天、低溫、寡照天氣時,棚內氣溫低、濕度高,如果通風則氣溫更低,甚至會使韭菜出現寒害;若不通風,則棚內長時間的高濕度環境會加劇韭菜灰霉病的發生和蔓延,所以限制條件多。
相反,棚室生產適宜使用煙劑防治病害,操作極為簡便,防控效果也比較直觀,更容易被菜農接受。因此,實際生產中菜農防控韭菜灰霉病比較依賴以腐霉利煙劑為代表的化學殺菌劑。
我國從1993年批準腐霉利在韭菜上登記使用,并于2005年確定了殘留限量0.2mg/kg的標準,沿用至今。而在最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2,4-滴丁酸鈉鹽等112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1—2022)中,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最大殘留限量已調整為5mg/kg。
據悉,該限量標準在廣泛征求社會意見、有關部門意見和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通報的基礎上,經國家農藥殘留標準審評委員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技術總師會議及秘書長會議審查通過,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農業農村部和市場監管總局于2022年11月11日發布,并于2023年5月11日起實施。
按此計算,新標準等于是將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殘留限量上調了25倍。
標準“放寬”了?
在胡彬看來,此次標準的調整,更多是一種合理修訂。
此次新標準出臺前,他曾不止一次呼吁各界重視韭菜腐霉利超標問題的復雜性,建議對韭菜中腐霉利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進行合理調整。“無論是較之于國外發達國家,還是較之于國內其他蔬菜作物和水果,我們之前的標準均顯得過于嚴苛,幾乎是只要在韭菜生產季使用腐霉利就會出現殘留超標。”
根據農藥標簽,腐霉利在韭菜上的安全間隔期為30天,每季最多使用1-2次。然而,保護地韭菜的單茬生長期通常要30天左右,甚至最快的一茬只需要23天左右。這就意味著,嚴格按照推薦劑量和頻次使用腐霉利來防治韭菜灰霉病,就有著極高的農殘超標風險。
參考其他農作物對腐霉利的限定,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原標準的嚴苛。在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2763—2019《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對韭菜上腐霉利的最大殘留限量要求,相當于番茄和黃瓜的1/10,茄子、辣椒和葡萄的1/25,草莓的1/50,標準遠高于其他蔬果作物。
事實上,此前的標準引用的是洋蔥而不是韭菜的限量。
據國家農藥殘留標準審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1993年我國批準腐霉利在韭菜上登記使用,但當時風險評估科研基礎薄弱,一直沒有制定韭菜中腐霉利殘留限量標準。本世紀初,由于缺乏農藥殘留試驗數據,我國在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時,將國際食品法典(CAC)相關標準作為參考依據。但因CAC沒有韭菜中腐霉利殘留限量標準,當時引用了CAC洋蔥中腐霉利殘留限量標準0.2mg/kg,作為我國韭菜中腐霉利殘留限量標準,并于2005年發布,一直沿用至今。
過于嚴苛的標準,直接導致韭菜農殘超標的情況時而發生。
從農業農村部官網可以查詢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曾對2020年食用農產品市場監管部門抽檢不合格情況進行分析匯總,顯示在2020年市場監管總局及各省市場監管局全年抽檢的共14295批次農產品中,食用農產品不合格3799批次,占比26.57%。其中,腐霉利超標352批次,全部從韭菜中檢出。
“舊的標準過于嚴苛,已經不能區分種植者科學用藥水平的差異,導致腐霉利在韭菜生產中難以正常使用,增加了韭菜管理難度和生產成本,影響了韭菜產業發展。因此,將原標準進行合理調整更多是一種積極修正。”胡彬指出。
食品安全能否保障?
對于消費者來說,最關心的問題莫過于標準的調整,是否會導致安全風險的加大?
對此,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表示,這個值的調整也是基于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以及行業的實際情況得出的安全劑量。
據悉,2020年農業農村部啟動韭菜中腐霉利殘留限量標準修訂工作。在連續兩年四個韭菜主產區開展農藥殘留試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膳食消費數據和腐霉利毒理學數據,經過風險評估得出,腐霉利殘留量在30mg/kg以內的韭菜是可安全食用的。
同時,考慮到美國等西方國家沒有食用韭菜的習慣,美國未制定相關限量;與我國膳食結構相近的日本、韓國韭菜中腐霉利的殘留限量均為5mg/kg,作為參照比照,將我國韭菜中腐霉利的殘留限量標準調整為5毫克/千克。
阮光鋒進一步解釋道,在具體的農產品應用中,會根據實際應用中有效的殺蟲情況以及這種農產品的極端食用量攝入情況來調整。比如一個人每天吃四五斤韭菜,如果在這種極端情況下攝入的農殘也遠遠在安全劑量范圍之內,那么這個限量值標準是可以確保安全的。這一次韭菜農殘限量值的調整,就是根據這個原則來進行調整的。
那么,標準的調整會不會間接導致農戶加大用量?
上述國家農藥殘留標準審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特地表示,此次在修訂殘留限量標準時,也同步修訂了農藥標簽,將腐霉利在韭菜上每茬的施藥次數從兩次變更為一次,強化用藥指導,從嚴規范用藥行為。通過嚴格按標生產,保障老百姓食用韭菜安全。
“總的來說,韭菜中腐霉利殘留限量標準修訂程序規范、數據充分、方法嚴謹,能夠有效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該負責人表示。
韭菜農藥登記數量太少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樣,就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農藥仍是防治病蟲害最有效的武器。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曾發文指出,與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其他植保措施相比,農藥具有適應面廣、操作簡易、規模巨大、作用快速、效果顯著等優勢,尤其當某種有害生物即將暴發成災之時,化學防治往往是惟一可選擇的有效措施。據統計,用藥不當或停止用藥,可導致作物減產35%-40%,其中水果、蔬菜損失可高達40%-60%,第2年甚至出現絕產。
當然,化學農藥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有不符合人類利益的副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副作用即是對人、畜及其他有益生物的毒性,這也導致公眾談“藥”色變。
其實,我國農藥安全性現已得到很大提升。《2023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趨勢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全國農藥使用量為24.8萬噸(折百量),較2015年減少16.8%,連續六年保持負增長,同時低毒微毒農藥占比達85%。
2022年,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2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抽檢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水產品等5大類產品106個品種130項參數14437個樣品,總體合格率為97.6%。這也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第7年保持在97%以上,總體呈現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此次腐霉利標準的調整,還暴露出我國在韭菜相關農藥登記方面數量太少的短板。
客觀上來說,韭菜腐霉利殘留超標問題突出,與灰霉病防治難度大,農戶用藥水平低,以及此前農殘標準過于嚴苛分不開,但韭菜灰霉病的登記殺菌劑種類少也是該問題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國韭菜登記的殺菌劑成分相對單一。通過中國農藥信息網查詢可知,我國韭菜上的病害僅灰霉病有登記藥劑,共17個產品,均為單劑,包含腐霉利、嘧霉胺和咯菌腈3個有效成分,其中嘧霉胺為2020年6月新登記產品,咯菌腈則是2022年4月新增登記。
換句說話,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在韭菜灰霉病防治上,只有腐霉利1個登記有效成分。
相比之下,目前番茄灰霉病的登記農藥制劑有267個,黃瓜灰霉病登記農藥制劑有159個,涵蓋的殺菌劑有效成分近20個,備選藥劑種類非常豐富。
單一成分農藥長期使用會加重抗藥性問題,進而加劇了韭菜上腐霉利殘留超標的問題。對此,一位農業領域研究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多種有效成分混合施用、交替施用殺菌劑和停止使用抗藥性問題突出的殺菌劑,是治理殺菌劑抗藥性的主要方法。而實現這些方法的前提是加快防治韭菜灰霉病新藥劑登記。
“農藥登記主管部門應加強政策和項目等方面的引導,鼓勵和支持農藥企業開展防治韭菜灰霉病新藥劑登記,尤其是作用機理偏新的高效低毒殺菌劑、復配制劑、便于施用的煙劑等。”上述研究人士建議道。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 撰稿:余源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