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老百姓看兩會,最關心、最期待的,莫過于民生實事這張表。
民生實事從征集、匯總到比選、確定的過程,都是一次對民情民意的系統梳理,既涵蓋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又包含群眾切身有感的關鍵小事,在有限的人力和精力下,抓準民生關鍵處,增強群眾獲得感。
從成千上萬個民生項目中精挑細選出的十方面民生實事,是群眾對未來一年美好生活新期盼的最集中反映。今年的民生實事和往年有什么不一樣?從中我們能看到哪些“新風景”?
一
每年制定民生實事的初衷,是為群眾謀幸福。各項經濟指標穩步增長,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逐年攀升,民生實事也只有不斷調整和提高標準,才能與群眾期待相匹配。
今年民生實事的一大特點,在征集過程中就已顯現——以一個“高”字為標準,來謀劃所有事項。
以連續兩年排在前列的教育為例,2022年的民生實事項目重點落在托育、幼兒園、義務教育等方面,今年則拓展到了成人初高中、大專及以上學歷提升和老年大學建設等,拉高了教育“上限”。
再說老百姓關注的養老和文旅,前者從2009年提出要新增機構養老床位,到去年提出所有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配備無感服務智能終端,再到今年更進一步提出建成養老機構“陽光廚房”800家;后者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了新建五星級文化禮堂等不少新內容。
對浙江來說,民生實事追求的高品質生活,本就是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要求。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又為民生實事進一步“求高求優”提供了可能。
提到今年的民生實事時,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指出要圍繞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這個工程,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各個民生領域處處體現“優”。聚焦公共服務優質共享,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三大差距”,正是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重中之重。民生實事與之打配合、同用力,是確保示范區建設走深走實的基礎。
省社科院副院長陶建鐘說,民生實事就像一扇“窗”,“窗”外的風景好不好,折射出共同富裕的成色。民生實事就是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財力可支持、可持續的前提下,把目標定得高一點,多做些“跳一跳能夠到”的事,從數量“多不多”向質量“好不好”轉變。
新謀劃的省級重大民生項目便是重要參照之一。國家醫學中心、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省之江文化中心、省全民健身中心、義龍慶高速、青文高速……這些出現在今年民生實事中的大項目,跳出了民生實事“補短板”的范疇,通過提前布局,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大發展促進大民生。
民生實事的優化提升,體現的是政府對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積極回應,每一項、每一條都聚焦群眾急難愁盼。
二
每年辦好十方面民生實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就率先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這一制度,浙江已經堅持了19年。
19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所思所盼發生了巨大改變,而民生實事年年不落,件件都要辦進群眾心坎里,難度可想而知。
民生實事這四個字看似老生常談,實則重如千鈞,每年要用心用力做調查,就是為了把真正的民意摸上來,交出這張表的時候才能心不慌、手不抖、老百姓不罵娘。怎么讓征求范圍更大、建議反映更精準,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智慧和擔當。
數字化改革先行的浙江,勢必要在發揮改革優勢上做文章。征集平臺數字化,是今年民生實事征集中最大的特色亮點,充分調動了全省人民的參與積極性。僅半個月,參與人數就達到380多萬,還收到建議36萬多條,規模和數量遠超往年。
民生實事包羅萬象,涉及方方面面,每個人有不同的需求,將更多群眾的集體愿望濃縮進十方面民生實事中,最難的還在征集之后的“梳理關”。
在匯總取舍中,秉持“能續則續、能多則多”的原則,群眾的呼聲仍是第一位的。
三年戰“疫”暴露出來的醫療短板與不足,精準反映在今年大幅擴充的醫療衛生方面民生實事中。ICU床位、村社衛生室、長期護理保險等,讓群眾看到政府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決心,人們對提高健康水平更可盼可期。
此外,網絡投票中,“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校100所,新增學位8萬個”“為130萬老年人免費接種疫苗”投票數位居前列,均被納入了民生實事。
因為與人民群眾貼得夠近夠緊,今年十方面共56項民生實事清單,字字句句都能讀出浙江百姓熱切的期盼。
三
十方面民生實事是每年政府對群眾的公開承諾。在老百姓面前,這是政府信用最直觀的體現,要徙木立信,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今年省兩會后,十方面民生實事正式落定。從紙面上的一句句承諾、一個個數據,變成日常生活中實打實的成果,事關老百姓的獲得感,需要全省上下協同共進。
任務分解得越細致,可操作性就越強,責任也就壓得更實。連續兩年,省政府單獨列出了“十方面民生實事落地落細清單”,公布每一個項目的實施點位、完工時間、責任單位等,讓各地更清楚時間表和路徑圖。
不少民生實事就在群眾的家門口、眼皮下,有的雖然細枝末節,卻是群眾感受最深、關切最重的所在。實事辦得有多實,考驗著政府精細化治理的水平。
要確保民生實事在實施中不縮水、不走樣,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督導力度,形成管理閉環;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動群眾,有效擴大社會監督。“浙里辦”上線的“身邊的民生實事”數字化應用,每個民生實事項目都有“進度條”,真切呈現在公眾眼前,為大家參與跟蹤監督提供方便,容不得“打折扣”“磨洋工”。
今年的民生實事項目,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納入數字化平臺,明確具體點位,事事有清單、件件能對賬。
“為群眾辦實事,最要不得的就是‘雷聲大、雨點小’,要讓大家更加真實可感,民生實事的具體落實過程中,也要讓群眾全程參與。”省政協委員、微泰醫療器械(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鄭攀說,很多企業參與過前期的民生實事征集,后期落實情況到底怎么樣,希望多聽到反饋的聲音。
省人大代表、臺州市路橋區區長牟傲野說,民生實事辦得好不好,終究要看群眾滿不滿意,完善“群眾提、人大定、政府辦、群眾評”的交互閉環很關鍵。
浙江在民生實事辦理中,引入像網購一樣的“好差評”評價體系,大家可以在“浙里督”等平臺上“點贊”或“吐槽”,也能提出建議,辦事不力的單位部門和人員還會被追責。
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年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收獲來年別樣的“風景”。明年兩會,期待再次聽到民生實事“圓滿、超額完成”的好消息!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錢祎 李攀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