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治理全方位:綜合治理與重點專項整治相結合
○ 社會治理社會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 社會治理法治化:把社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
○ 社會治理專業化:善用專業化組織源頭化解社會矛盾
○ 社會治理智能化:用智慧治理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 社會治理創建考評:保持社會治理的強勁執行力生命力
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藍蔚青在《今日浙江》撰文,對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浙江做法和經驗進行科學地概括提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2004年5月,浙江在全國最早啟動了覆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大平安”建設。13年來,浙江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共建共享平安浙江,走出了一條以平安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成功之路,打響了平安中國的浙江品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治理經驗。
社會治理全方位:綜合治理與重點專項整治相結合
省委明確提出,平安浙江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社會治安層面上,必須按照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針對存在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的不安定因素和安全隱患,開展寬領域、大范圍、多層面的平安浙江建設。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把建設平安浙江的總體目標確定為實現“五個更加”,即經濟更加發展、政治更加穩定、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安康,具體目標是“六個確保”,即確保社會政治穩定、確保治安狀況良好、確保經濟運行穩健、確保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確保社會公共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在堅持統籌兼顧、整合治理資源、全面建設“大平安”的同時,浙江又不斷針對突出問題,集中力量進行專項整治。“大平安”的全局眼光、整體思維使浙江的平安建設著眼治本,保持主動。
在政治領域,浙江秉持執政為民理念,實行政府自我革命,方便群眾辦事。從“四張清單一張網”到“最多跑一次”,以方便百姓和企業到政府辦事為出發點,設定“跑一次”或“零上門”辦結的目標,依據社會需求和群眾評判,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理順職權職責,轉變政府職能,優化辦事程序,明示辦事規則,服務零距離,監管不擾民,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政務環境最優、群眾和企業獲得感最強”的省份。
在社會領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基礎性工作,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連續16年、32年居全國省(區)首位,城鄉居民收入差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就業率一直保持高水平,2015年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現象。每年各級政府都匯集民意確定一系列辦實事項目,堅持全省財政支出增量2/3以上用于民生工程。
在文化領域,提煉當代浙江人共同價值觀,倡導“最美現象”,表彰“最美人物”,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榜樣,培育和諧文化。
在生態領域,大力治理生態環境,改善生活環境,“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成效卓著,嚴格監督食品安全。
社會治理社會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社會治理不僅要為了人民,而且要依靠人民。十九大報告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浙江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轉變政府在社會治理中包攬一切的理念,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動員組織群眾的新機制新辦法,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
浙江各地堅持“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說了算”,把群眾滿意作為平安建設的最高標準,切實解決老百姓關注的社會治安、公共安全、權益維護等現實問題,不斷增強平安建設的針對性、實效性,推動平安建設由“圍著指標、排名轉”,向“圍繞群眾意愿、要求干”轉變,努力建設群眾認可滿意的平安。
大力推行“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機制,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進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建設,建立“紅黑榜”發布機制,注重以規立德,以文養德,以評樹德。全省所有行政村和社區都制定修訂了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大力推行基層民主懇談、民情溝通日、民情日記、民情檔案以及網上民意直通車等有效做法,全面實行村務、政務、廠務公開,在全國率先實現村務監督委員會行政村全覆蓋,搭建基層群眾參與重大決策、公共事務的平臺,激發群眾的責任感和參與活力。
積極培育規范社會組織。大力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改革、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和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等工作,建立社會組織服務和孵化平臺,開展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和信用體系建設,支持和引導社會組織積極發揮公益服務、自治自律、民主參與、矛盾調解、群防群治等作用,幫助社會組織提高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積極培育發展“武林大媽”“烏鎮管家”等平安志愿者隊伍。建立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實行“以社管社”。到2016年底,全省擁有經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4.8萬個,納入備案管理的社區社會組織達12萬個。
培育企業社會責任,以獎懲政策促進落實。推進“綜治進民企”工作,建立健全企業治安法人責任制和長效工作機制,涌現出一大批“平安企業”“治安安全單位”和“省級治安安全示范單位”。深入推進群防群治隊伍的社會化、市場化、職業化、規范化,購買專業化安保服務績效顯著。
社會治理法治化:把社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
法律顧問給淳安縣南莊村村民講法律知識
“建設平安浙江”和“建設法治浙江”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相繼提出的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兩大抓手。
這些年來,浙江注重發揮地方性立法引領和推動平安建設的作用,強化法律的權威地位,創造了依法律按程序公正有效解決矛盾問題的社會環境,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執法,實現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穩定的統一,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在浙江深入人心,社會矛盾和糾紛得到依法化解。
切實把解決信訪問題納入法治化軌道,明確各類機關的受理范圍和職責,實現信訪事項的依法有效分流,落實復雜疑難信訪事項協作化解制度,依法處置違法信訪行為。把預防處置突發事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建立健全預測預警、排查化解、應急處置、責任追究、工作保障等五項機制,明確責任,規范工作程序和操作規程,建立健全社會應急聯動工作體系和隊伍體系,提升組織指揮、應急處置的能力和水平。
用法治保護產權、維護契約、保障公平、規范市場、有效監管。政法部門既依法堅決打擊經濟犯罪,又正確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的界限、改革探索中的失誤與瀆職犯罪的界限、合法經營收入與違法犯罪所得的界限,適時適度審慎處理涉企案件,維護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最大限度地減少因企業涉案、破產和利益糾紛導致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加強社會治安立法,健全點線面結合、網上網下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推進社會治理重點領域的監管制度化法治化,實現對公共安全隱患的源頭治理、動態監管、全程可控。
建立完善城鄉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健全實體平臺和網絡平臺有機融合的服務機制。執法司法公開和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實現執法規范化,建立健全防范冤假錯案發生的體制機制,保障公平公正。
社會治理專業化:善用專業化組織源頭化解社會矛盾
諸暨市楓橋鎮老楊調解工作室
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平安浙江建設注重源頭治理,將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促進了政府與人民群眾相互了解信任,增強了社會向心力。
浙江在全省推廣“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把管理與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建立集訴求受理、綜合監管、協調指揮和系統記錄評價于一體的為民服務工作體系,打造統一的“網上辦事大廳”,政務服務網覆蓋鄉鎮(街道)并向城鄉社區延伸。
平安建設的基礎在基層。為進一步夯實社會治理的基礎,省委作出了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的決定,打造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四個功能性工作平臺。2017年6月底,全省鄉鎮(街道)全部完成體系重整和平臺建設,通過對鄉鎮(街道)和部門派駐機構承擔的職能相近、職責交叉和協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務事務進行歸類,建立“綜合指揮中心+‘四個平臺’+全科網格員”的基層治理結構,實現了基層治理由條塊分割、單打獨斗向鄉鎮(街道)統籌領導、協同共治、一窗受理、集成服務轉變,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搭建了主框架,使基層治理結構更加優化,鄉鎮(街道)“看得見管不著”“指揮不動”的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老百姓也從“有事不知道找哪個部門”到“有事找平臺”,基層治理績效顯著提升。
浙江還全面實施新型居住證制度,拓展居住證功能,實施流動人口量化積分管理,使全省流動人口居住登記率達到98%,提高了流動人口的歸屬感。
浙江進一步規范行政決策行為,建立了重大決策事項合法性論證和公示、聽證、公眾參與等制度。堅持對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且牽涉面較廣、容易引發社會穩定問題的重大決策事項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的發生。
浙江建立條塊結合多渠道多層次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形成覆蓋全省各地、各領域的調解工作平臺體系,充分發揮民間調解人士、律師調解機制、商會行業協會調解模式和專業調解組織的作用。
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暢通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堅持領導干部下訪接訪制度,嚴格落實信訪領導責任制,采取熱線電話、網上信訪、視頻接訪等便民舉措,形成立體化的接訪網絡。
社會治理智能化:用智慧治理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近年來,浙江積極探索“互聯網+社會治理”,通過“互聯網+矛盾化解”“互聯網+公共安全”“互聯網+執法司法”“互聯網+基層自治”“互聯網+誠信體系”等途徑,把智慧治理運用到平安建設的方方面面,明顯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
以推進“省平安建設信息系統”與“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兩網融合為抓手,積極探索“互聯網+網格管理”新模式,建立起網上網下聯動的工作運行體系,實行網上反映情況、受理矛盾,網下解決問題、提供服務,形成快速、靈敏、及時的反饋和協同處理的雙向系統。省平安建設信息系統手機終端“平安通”和平安浙江APP已有400多萬用戶。堅持以法治思維規范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完善信息采集報送制度,加強對各類基礎信息和動態信息的實時采集時錄入,做到一次采集錄入、多方共享共用。抓好社會治安動態視頻監控聯網應用建設,縣鄉兩級社會治理綜合指揮平臺全面接入省平安建設信息系統、綜治視聯網和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實現社會治理業務應用可視化、扁平化。
搭建全省社會治理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平臺,逐步建立完善全省社會治理大數據共享服務體系。打破部門信息壁壘,規范數據管理,擴大數據整合,建立社會治理的大數據“倉庫”,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實現更大范圍內的信息共享,進而建立各種實用性數據分析模型,從海量的各類真實數據中,預測社會穩定形勢的變化,為社會治理提供決策依據。
社會治理創建考評:保持社會治理的強勁執行力生命力
2017年3月,浙江47個縣(市、區)奪得首批“平安金鼎”
浙江建立了“條塊結合、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平安建設組織體系,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平安辦協調、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格局,強化責任落實,創新體制機制,凝聚整體合力。
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開建設平安浙江工作會議,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總結工作,表彰先進。各級黨委常委會建立了定期分析社會形勢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平安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親自抓,既關注經濟報表,也關注平安報表。廣泛開展以“條條”為主的各系統、各行業平安創建活動。抓好平安校園、平安醫院、平安家庭、平安企業、平安交通等系統創建。
以平安綜治領導責任制、信訪工作領導責任制和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制為主要內容,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平安建設責任體系,把平安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實績作為對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與業績評定、職務晉升、獎勵懲處等掛鉤。從省委、省政府到基層黨政機關,一層一層抓落實、抓督查、抓考評,在全省形成了你追我趕、爭先進位的平安創建良好氛圍,一任接著一任干,保持了平安浙江建設強勁的執行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不斷優化考評指標體系、考評程序和方法,更加重視結果指標,委托第三方社會專業機構調查測評,將暗訪結果作為考評的重要依據,切實提高考評結果的真實性、公正性和準確性。特別注重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建立健全民意調查和群眾評價機制,賦予群眾評價較高的考核權重,努力創造群眾真實感受到的平安,真正認可、滿意的平安。
來源: 《今日浙江》雜志 | 作者:藍蔚青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