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產業鏈山海協作行動計劃》發布。近年的目標是:到2023年,協助山區26縣招引重點產業鏈項目100個以上,培育新上規企業500家;到2025年,分別達到200個以上和2300家。
這可以說是浙江山海協作20多年來,再次奏響的慷慨之曲。
正在成長中的天臺山蒼山產業集聚區 圖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01
浙江“山”與“海”的故事,起于本世紀之初。
山海協作工程,是浙江省省委、省政府為了推動該省以浙西南山區和舟山海島為主的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而采取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這一工程最初在2001年全省扶貧暨欠發達地區工作會議上提出,2002年4月實施。
這是一種形象化的提法,“山”主要指以浙西南山區和舟山海島為主的欠發達地區,“海”主要指沿海發達地區和經濟發達的縣(市、區)。
其遵循的主要原則是“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互利雙贏”。即通過政府的鼓勵、引導和推動,促使發達地區的企業和欠發達地區開展優勢互補的經濟合作,促使省直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從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幫扶支持欠發達地區。
以項目合作為中心是主要做法。以產業梯度轉移和要素合理配置為主線,通過發達地區產業向欠發達地區合理轉移、欠發達地區剩余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有序流動,從而激發欠發達地區經濟的活力,推動經濟加快發展。
說是創新也是貼切之意。因為它突破了長期以來以輸血幫扶為主的傳統扶貧模式,探索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扶貧開發以對口造血幫扶為主的新模式。
20多年來,山海協作工程使貧苦落后地區的縣域、鄉鎮經濟社會逐步擺脫困境,走向有能力與發達地區攜手的新時代。
02
山清水秀的山區26縣,在浙江肩負“共同富裕示范區”使命的今天,迎來了又一波難得的歷史機遇。
山區26縣有著獨特的資源,以及勞動力、土地成本優勢,空氣、水環境好,適宜龍頭企業、鏈主企業單個環節的發展需求。
此次發布的《行動計劃》,引導發達地區1-2家龍頭企業與山區26縣企業建立產業鏈延鏈合作,實施一批產業鏈協同項目。同時,對于龍頭企業落地山區26縣的重大項目可納入“重大事項直通車”予以專題協調支持。
而數十年的發展和產業布局,一個很自然形成的結果是:浙江省內的產業發展逐步形成一定梯度差。這貌似不平衡,不能齊步向前,卻意味著優勢互補的條件愈加成熟,山海協作具備了更好互補的基礎。
推動省內外鏈主企業、龍頭企業深入參與到山區26縣產業補短板中,幫助山區26縣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這是政府的宏觀大略、下定的決心,也是對市場需求的呼應。
引進龍頭企業、鏈主企業布局山區26縣,不再是單向救助,而是充分調動雙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的產業共贏。
一個產業是否具有生命力、競爭力和高效益,“鏈條”的延伸、互補是否恰如其分尤為重要。
以產業鏈為紐帶、以彼此需求、合作共贏為前提的“山”“海”協作故事,正在山區26縣上演,并且日漸精彩。
03
未來浙江工業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
這樣的背景下,山區26縣同樣有了長足邁進的機會。乘勢各顯神通,嵌入龍頭企業,鏈接好企業的產業鏈,嵌入全省的主導產業鏈,這是他們不容錯過的一趟“順風車”。
打開這個《行動計劃》,可以明晰地看到,推動山區26縣明確1-2個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開展“一縣一業”培育是重中之重。以此相伴的是,實施“山區26縣龍頭企業計劃”,每條產業鏈培育1-2家龍頭骨干企業,開展“一業一企”培育。
發展必須面對現實,尋找最適當的機遇,實施最合適的方式。山區26縣的產業基礎相異,是經過長時間的培育才形成的。山區縣來說必須根據自身主導產業和稟賦優勢來確定招引方向,和當地主導產業產生協同效應,這樣的發展方可持續。
隨著數字化改革的深入推進,都市圈的創新資源不斷向山區26縣轉移轉化。山區不再山高路遠,不再低眉順眼,不再英雄氣短,而是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在“山海協作”大背景下,揚長避短,抓住機遇,快速崛起。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