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躡手躡腳地我走了,就像我神不知鬼不覺輕輕地來......”
近日,77歲“南京方言發音人”陳宗霞在南京師范大學用方言的形式向學生朗誦詩歌《再別康橋》,上課的視頻在網絡流傳。
視頻中,陳宗霞一口流利的南京話,不僅展現了南京方言的獨特魅力,也讓“保護傳承方言文化”這一話題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引發了網民熱烈討論。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就提出“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已有多所高校開設方言專業課程、組織方言類社會實踐活動、展開學術講座等。
方言進高校,成效如何?
大學生掀起“方言熱”
在大學校園宣傳推廣地方方言已然不是新鮮事。
每學期,在武漢大學學生之間都會上演一場網速與手速的“比拼”,他們恨不得每時每刻都盯著手機和電腦的網頁,只為了能選上自己最喜歡的那一門公選課,這其中就包括“方言與中國文化”。
2019年,武漢大學兩名同學用家鄉方言配音小豬佩奇的視頻在網上引起一陣“轟動”,也在武漢大學學生中掀起一場“方言熱”,而《方言與中國文化》課也被學生們稱為每學期最難選上的公選課之一。
“沖殼子、腦殼、擺龍門陣.......”課堂上說方言的場景也同樣在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上演,學院在2019年開設了《四川方言》選修課,許多外地學生報名。學院宣傳部部長陳勇表示,他們開設《四川方言》課程,就是為了讓外地學生可以了解一些四川的方言,使他們更好的融入學校,跟學校四川籍的學生交流。
“方言和普通話語都是中華文化大家庭的一個組成部分。”“經常能聽到像《天干物燥》、《大田后生仔》這樣用地方方言編寫的歌曲,覺得很好聽但又聽不懂,開設地方方言課能夠讓我們有機會去學習了解。”“能在校園里聽到家鄉方言倍感親切,有種回家的感覺。”不少大學生認為,地方方言走進大學校園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解海江老師在開學第一堂課上,都會面向新生做一項關于家鄉方言的調查,看有多少人還會說家鄉方言,“這幾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每一屆都有200多名新生,只有10%左右的學生會講方言。”解海江說道。
在解海江看來,語言是文化最主要的載體,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在高校推廣宣傳地方方言,可以讓學生從理論上認識到各地方言差異,從而更好地解各地文化。
武漢大學文學院對外漢語教研室副教授阮桂君表示,年輕人是方言的未來與希望,地方方言走進高校是為了讓更多學生了解知道方言,讓他們珍視自己的方言,理解各種方言現象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以便日后能更好地去傳承和保護方言。
實踐中傳承保護方言文化
當方言成為高校里的一門必修課,學生們“修”的是什么?
“方言流失的速度遠比我們想象的快,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媒介的發展、外出求學與打工人數增多、學校的普通話教育等等,使得人們在選擇語言工具的時候,方言從不是首位。”解海江告訴記者,“這也是方言與地方文化這門必修課的由來。”
在“方言大省”浙江,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不僅開設了必修課《方言與地方文化》,學生們還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解海江老師的帶領下建立了“語言的故事”微信公眾號。同學們會用方言錄制音頻、視頻,在公眾號上宣傳自己的家鄉,該公眾號關注的粉絲遍布全國各地。
解海江上課場景。圖源:受訪者供圖
保護傳承地方方言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是遠遠不夠的,解海江認為,地方方言傳承保護的核心還是實踐,無論是《方言與地方文化》還是微信公眾號,都是為學生搭建的創新實踐平臺,讓他們有機會親自宣傳和推廣家鄉方言,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地域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
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南京方言傳承的陳宗霞時不時會去高校展開講座。在講座中,陳宗霞會學生們介紹自己總結出的南京方言的特點,并現場示范,頭頂在南京話里叫“天靈蓋兒”,額頭叫“頭腦殼兒”,下巴叫“下巴頦兒”……
“講演結合的方式,讓大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很感興趣。他們會在講座結束后,到陳宗霞工作室‘話訪南京’館進一步深入了解并寫觀后感,有些學生的畢業論文就是以傳承保護地方方言為主題,還需要我蓋章簽字。”陳宗霞說,“話訪南京”館是南京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學生前來參觀、學習,留下來成為志愿者的大學生不在少數。
陳宗霞正在給大學生們講解南京方言的特點。受訪者供圖
要想讓方言擁有傳承不絕的長久生命力,必須注重方言的文化熏陶和實踐養成。一位長期從事地方方言傳承保護的大學教師向潮新聞記者表示,一般來說,開設地方方言課課程的都是高校文學院,這些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有很大一部分會從事文學、教育相關工作,“如果他們在大學時期形成對地方方言傳承保護的觀念,那么在他們未來工作中會有意識地倡導青少年接觸方言,了解地域文化。”
方言“出圈” 互聯網傳播成趨勢
事實上,這些年,除了地方方言走進高校宣傳推廣外,政府部門和社會民間組織都在積極開展豐各類活動保護地方方言,旨在傳承方言這一獨特民族文化。
據媒體報道,2013年,上海有超過100所中小學在校本課程中開展了滬語教學。廣州著名中學執信中學也在2020年開設了粵語選修課,邀請粵語教育機構專職老師授課。2021年,杭州市濱和小學開設《小伢兒說杭州話》課程,讓孩子們通過對方言的學習了解杭州本地文化。福建廈門在當地小學和幼兒園成立閩南語教學試點,發放閩南語教材,對學生進行閩南語教育,鼓勵學生學習閩南文化。在江蘇蘇州,蘇州話已成為全國首個進入國家有聲數據庫的方言,一些高校還把蘇州話納入必修課,就連公交站都采用普通話、蘇州話報站。
在眾多受訪學者看來,如今無論是政府部門、民間領域亦或是大眾,對于如何傳承、保護方言方面相比十多年前已經發生本質變化。
阮桂君向記者回憶起他2007年首次開設《方言與中國文化》課程時的場景,“學生們會感到講方言很羞恥,一口的地方口音講出來他們自己都不好意思。”十幾年過去,阮桂君說,如今的學生可以非常自信的站在講臺上,流利的說著自己方言,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
授課多年,在阮桂君看來,年輕人對方言是有感情的,只是了解不足。年輕人應該主動接觸方言文化,當今網絡時代給方言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為方言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方言知識得以廣泛傳播,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對方言文化的興趣和關注。同時,互聯網平臺也為方言傳承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促進了方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打開互聯網,可以發現重慶話、河南話、貴州話、山東話、廣西話等方言的段子大量地涌入了影視作品、短視頻平臺、網絡綜藝。一時間,成百上千種地方方言“爆發式”呈現在人們眼前。“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們國家有那么多方言”“第一次聽覺得很奇怪,多聽幾次感覺很有趣。”眾多網友感慨道。
阮桂君認為,通過互聯網宣傳推廣地方方言或是一種趨勢,未來方言的發展將呈現多元化、創新化、普及化。“我們需要加強對方言的傳承與保護力度,同時積極探索方言與現代技術、教育、文化產業等方面的融合路徑,以推動方言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來源:潮新聞 | 撰稿: 執筆 商澤陽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