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文物保護與利用面臨新挑戰(zhàn),需要新視野,探索新路徑。日前,由浙江省文物保護利用協(xié)會主辦的“留下講壇”第一講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報告廳開講。“第一講”邀請到了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帶頭人朱光亞分享百年新變局下的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新認知、新挑戰(zhàn)、新任務。
“留下講堂”第一講現(xiàn)場
什么是“留下講壇”?
“‘留下講壇’是我們浙江省文物保護利用協(xié)會在成立伊始確定的開局‘七件事’之一。”浙江省文物保護利用協(xié)會會長、一級巡視員楊建武在主持第一講時介紹說,目的是期望立足浙江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需求,搭建一個面向會員企業(yè)、面向社會大眾的不同層級、不同領域交流宣介平臺。
之所以取名“留下”,一方面是因為杭州市有“留下”的地名和“西溪且留下”的典故;更重要是“留下”兩字的意思與文物工作內涵高度契合,文物工作的目標就是要留下文脈、留下遺產(chǎn)、留下傳承、留下理念、留下技術、留下記憶。
第一講邀請的朱光亞教授自1970年代末至今,一致深耕歷史文化,致力于建筑遺產(chǎn)保護思想體系、技術方法的理論研究。早在1989年,他就在中國建筑遺產(chǎn)保護中引入價值評估的方法體系,在2007年率先在國內倡導開展建筑遺產(chǎn)預防性保護研究。朱光亞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出版《建筑遺產(chǎn)保護學》,構建了中國特色的建筑遺產(chǎn)保護學科理論和方法體系,是“我國系統(tǒng)開展建筑遺產(chǎn)保護的先行者和代表人物”。
“第一講”說了啥?
先行者,既有前瞻視野,更有實干精神。站在國際視野去看文物保護利用怎么干,這就是朱光亞教授兩個多小時分享的主線。
“我們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確定因素增加。”朱光亞分析說,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的核心是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要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
從這個角度來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既是目標也是路徑,它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的必經(jīng)之路,成為五位?體的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的高質量發(fā)展的構成部分。
新認知下如何探索新路徑?講座現(xiàn)場,朱光亞就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在2021年印發(fā)的《關于在城鄉(xiāng)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進行了深入解讀,主要強調要用系統(tǒng)思維。
他分析說,文件使用“歷史文化”代替“文化遺產(chǎn)”,顯示了更為廣闊的內涵,突破了文物、文化遺產(chǎn)、歷史建筑等狹義概念,突破了我們以往各個部門習慣的工作領域和工作方式,是一種系統(tǒng)協(xié)同。該文件不是針對任何一個單獨行政部門而是針對各級人民政府的,因而要求各級政府及所有部門將保護與傳承工作納入議事日程。且要求保護與傳承的工作要和國家重大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相融合和整合,這一點也不同于以往的碎片化的各自為戰(zhàn)和底線保護的工作特征。
具體怎么做?朱光亞介紹了省、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領導機制如何建立,各部門如何協(xié)同做好行政邊界線的事務,如何構建行政、技術、教育機構系統(tǒng)工作模式。他還以深圳大鵬所城賴將軍府和溧陽沙漲村為例分析如何改變底線保護思維,將保護與傳承相鏈接;以常熟古里琴銅劍樓景區(qū)為例分析如何挖掘價值、融匯貫通;以太湖東側江浙滬三省市國際級歷史名鎮(zhèn)的發(fā)展為例,分析如何將保護傳承工作融入長三角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等。
“講座從全球百年變革出發(fā),審勢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既有形而上的理論支撐,又有落地實施的解決路徑,我感覺到自己的對于文物保護工作的認識深刻了許多。”講座結束后,一位聽眾點贊道。
據(jù)悉,“留下講壇”今后將以每兩月一講的頻率,定期邀請文物領域的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會員、為廣大文物保護工作者和社會公眾講解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政策、理念和信息,分享國內外文物保護利用有關的經(jīng)驗、方法和思考,交流文物保護工程技術等,把講壇打造成普及文物保護利用知識、加強學術交流的主平臺、主陣地。
來源:潮新聞 | 撰稿: 記者 李嬌儼 通訊員 周宇 楊嘉佳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