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像了,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你看這手,這眉眼,你肯定就是我們的親姐妹……”3月27日,一大早從麗水趕來的古稀老人曉燕(化名),與失散70余年的溫州5位姐妹在溫州醫科大學司法鑒定中心重逢,驚喜相認。
年過八旬的大姐阿蘭(化名)像個孩子一樣,高興地緊握曉燕的手久久不愿松開。自襁褓分離后,這是姐妹倆時隔70余年的首次見面。
現場,姐妹們眼泛淚花,傾訴這些年的分離與思念之情,難掩驚喜。
團圓 這個握手間隔了70余年
“我們家總共7兄妹,我是大姐,今年81歲,你排行老五,和我差10歲……”說起曉燕失的原因,大姐阿蘭難掩傷心和愧疚,。在那個年代,母親連生了5個女兒之后,父親聽從親友建議,從別家抱養了男嬰,把剛出生的曉燕送到了福利院。
找回妹妹,一直是大姐阿蘭心中的執念。小妹阿娟(化名)說:“小時候大姐就常常和我們念叨,最小的姐姐一出生就被送走,每次說到此事我們都傷心流淚,但也不知道從何找起。”
50年來,被送養的曉燕也從未停止過對親生家庭的思念。上小學時,在鄰里私下的八卦中,她意識到自己是被領養的,后來養母也承認了此事。養父母都是獨生子女,養父當年退伍后曾在溫州某銀行工作過,曉燕猜測自己極大可能是從溫州抱養的。
回“家”一直是曉燕的愿望。這些年,曉燕一直關注著大大小小的尋親信息,也曾跟隨溫州的朋友來溫州尋過兩次親,但僅憑的簡單信息,尋親困難重重。
隨著養父母相繼離世,沒有手足的曉燕一直想尋根,常常夜半流淚:“我都覺得沒什么希望了,沒想到這次突然就真的找到了。”
緣分 8年前的DNA鑒定留下尋親種子
“今天來之前,我還一直猜疑是不是真的,感覺像做夢一樣。”談起這次相認,曉燕直言“有緣分”。
2016年,曉燕偶然看到一則尋親報道,溫州老人陳淑蘭在浙江老人報上登的《小妹,我們一直在找你》,覺得新聞里透露的各種信息和自己很像,就找到陳淑蘭嘗試做DNA鑒定。
雖然8年前的鑒定不匹配無功而返,但她在鑒定中心留下了DNA數據,也留下了尋親希望的種子。說起陳淑蘭,曉燕很是感激。兩人雖不是親人,但這些年都像朋友一樣相處、微信聯絡,陳淑蘭還勸曉燕嘗試登報尋親不要放棄。
“我自己都一把年紀了,親生父母多半已不在。”覺得尋親無望的曉燕,卻在3月20日旅行途中接到了溫醫大鑒定中心的來電,說可能找到了她的親人,需要她本人來復核。這次鑒定中心也是輾轉通過陳淑蘭聯系上曉燕。
這次尋親成功的奇妙緣分,另一位“功臣”是松臺尋親團的潘阿婆。前不久,她和曉燕的二姐阿華(化名)參加了同一個旅行團,旅游期間素不相識的兩人無意中聊起潘阿婆被抱養的身世,阿華覺得潘阿婆與失散的妹妹年齡相仿,又和大姐血型相同、樣貌相似,便相約試著做DNA鑒定。
3月20日鑒定結果不匹配,但工作人員意外在數據庫中找到了和阿蘭DNA匹配的曉燕。
奇跡 錄入DNA數據庫10余天就找到了妹妹
為了方便認親,重新檢測期間,家住麗水龍泉的曉燕沒有回家,就近去了女兒家等候消息,3月26日她就接到中心傳來的喜訊:“確認了,你的家人找到了!”
現場,阿蘭也連連感嘆不可思議,3月13日才錄入DNA數據庫,竟然10余天就輾轉找到了親妹妹。
溫醫大司法鑒定中心的工作人員吳淑珍介紹,兄弟姐妹這種DNA親緣鑒定比親子鑒定要復雜,溫醫大司法鑒定中心是省司法廳核準的可以做親緣鑒定的機構。目前,中心的尋親DNA數據庫里一共有1322位尋親者,已比對成功50對。“這是比對成功的第51對,是中心今年第一對,也是第一對姐妹尋親成功的。”
吳淑珍說,得益于松臺尋親團,溫醫大司法鑒定中心才建立了尋親DNA數據庫。“每月10日,松臺廣場,不見不散”。松臺尋親團是一個民間尋親組織,2009年7月10日開辦至今,每月10日,他們都會在市區松臺廣場組織一場尋親會,讓尋親者能在這里尋找彼此。
2017年,尋親團找到了溫醫大司法鑒定中心尋求公益合作。“他們覺得靠照片、信物等實物資料尋親有時不靠譜,也怕這些尋親資料時間久了丟失,因此我們建立了尋親DNA數據庫錄入尋親者的DNA信息。”
曉燕與阿蘭等溫州姐妹千里成功相認的經歷,也向想尋親的人傳遞了很好的信息,松臺尋親團的一名團員說:“希望尋親人行動起來,早錄入DNA數據庫就多一份找到親人的可能。”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共享聯盟·溫州中心 陳怡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