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縣,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大涼山與小相嶺山脈環抱著這個縣,由于河谷平壩面積小,海拔1800米的縣城老城區不得不依山而建。
孫水河是當地人心中的“母親河”,這條夾雜著暗紅色泥沙的河流從縣城腳下奔流而過,其一側是平坦的G550國道,它為這座群山中的小城連接了高速公路和鐵路。
5月14日,潮新聞記者跟隨 “忻元華銀齡教師支教團隊”從浙江寧波出發,踏上G550國道前往喜徳縣城支教(,)。
這條彎彎曲曲的國道被無數路燈點亮,令我們感到驚喜的是,所有路燈的底座上都工整地印著一行字——“甬涼一家親”。
而這個“親”,不止在路燈上。
俯瞰喜徳縣城。 記者 施雄風 攝
堅持赴山區支教8年
第一個“親”要從忻元華、滕崇夫婦說起
忻元華是一名寧波高校退休教師,今年78歲,山區孩子們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魔法爺爺”,因為他總是能給大家帶來“激光槍打氣球”“磁懸浮漂蘋果”等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
從2015年到現在,這位老人在本該“享清福”的年紀里選擇跋山涉水,前往廣西邊境山區、甘肅隴西山區、湖南溆浦等地支教,把知識帶進大山里,點燃孩子們心中對科學的熱愛。
忻元華在課堂上。 張培堅 攝
為了上一節課,他爬過600級臺階,為了“省事”,他有時晚上只吃一個蘋果和幾片面包。2019年,忻元華的老伴滕崇提出兩人一塊兒出發,互相也有個照應。那一年,滕崇68歲。
退休前,滕崇是一名心理老師,原本抱著照顧老伴想法的她來到山區后卻發現,這里的孩子、家長甚至是老師都有著大量的心理咨詢需求。
為了能鼓勵更多人走出大山,學好本領后再回來反哺家鄉,滕崇決定站上講臺,極富感染力的講課方式讓她也在學生中得到了一個外號——“知心奶奶”。
一堂課45分鐘,夫婦倆每天都各自排滿4到5節課,“只要體力跟得上,我們就一定要多上課,這里有那么多孩子,要是每個人都能聽聽大山外的聲音,那該有多好”。
滕崇在課堂上。 記者 施雄風 攝
喜徳縣是這對夫婦來過兩次的地方,對于滕崇來說,上一次是初識,這次則是重逢,剛進喜徳中學的校門,她就和幾個學生擁抱在了一起。
這些學生是滕崇聯合寧波愛心人士結對幫扶的,在為他們開解心結的同時還定期提供助學金。
有學生告訴記者,她沒有想到能夠再次見到滕老師,“滕老師是一個非常溫和的人,兩次見面她都抱了我,我知道給我助學金的好心人以前也是滕老師的學生,我要好好學習,以后也有能力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忻元華在上完這次支教行的第一堂課后說,涼山面積大,學校多,“第一次來的時候,我緊趕慢趕,在每天滿課的狀態下才給7000多個學生上了實驗課,這是遠遠不夠的,要科普的知識還有很多,沒聽過課的學生更多,我們一定要再來、多來”。
8年間,忻元華和滕崇向2萬余名山區兒童面對面授課,兩點星星之火閃爍在群山之間。
從2到13
第二個“親”來自更多“銀齡教師”的愛
忻元華、滕崇夫婦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后,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注,有近50名退休教師主動報名參與支教。
在寧波有關部門支持下,這支兩個人的支教隊伍擴充成了由13名來自各學科退休教師組成的支教團,名為“忻元華銀齡教師支教團隊”。
支教團中,除忻元華和滕崇繼續為孩子們講解實驗課和心理課之外,其余11名老教師前往涼山的主要目的是幫扶當地青年教師,帶去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5月15日下午,支教團抵達喜徳縣城后,11名新加入的“小”伙伴一刻沒有停歇,立刻與當地青年教師開起了座談會。會上,青年教師們表達了自己的困惑,11名老教師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座談會現場。 記者 施雄風 攝
“帶徒弟是要看‘實戰’的,光開座談會是不行的。”第二天一早,支教團成員王勁松拉上青年教師吳迪,一口氣聽了兩堂信息技術課。
王勁松告訴記者,按照支教團的建議,我們每人應該和三名青年教師結對,“但可惜這里的信息技術老師實在太少了,我只收到了一個徒弟”。
不過讓王勁松欣慰的是,吳迪的基本功相當扎實,只是教學方式還不到位。
“新高考考察的是知識的活學活用,灌輸式的教學不僅拿不了高分,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們的思維能力。”王勁松表示,“高中信息技術課里會有一些編程知識,確實比較枯燥,我會把活躍課堂的竅門教給吳迪。”
除了聽課、評課和教學以外,王勁松還打算用專業知識改造學校的教學系統,讓教案、筆記、幻燈片等資源的共享更為便捷。
接下來,支教團會在涼山停留大半個月,回到寧波后還會通過“空中課堂”的形式與青年教師們保持聯系,這個團隊后續還計劃繼續擴充至50人。
記者采訪了支教團的多名老師,他們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愿,那就是下次還要來,而且比這次待的時間要更長。“青年教師的技能是要慢慢‘磨’出來的。”王勁松說。
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
長期在涼山的支教老師們代表了第三個“親”
早在2020年11月,喜德就已經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現代化的醫院、學校、住宅在城區山腳下平坦的河谷邊拔地而起。
喜徳的公共設施雖大有進步,但人才流失,“軟件”跟不上“硬件”成了當地的一道新難題。
2022年,寧波對涼山開展長期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向涼山10個縣的多所學校輸送教師和校長開展支教行動,喜徳縣就是其中一個。
喜徳中學。記者 施雄風 攝
據了解,普通教師的支教期限為一年半,校長則為三年。喜徳中學是縣城規模較大的中學之一,在第二輪幫扶中,寧波四中、寧波五鄉中學和寧波同濟中學的三名教師來到了這所學校,跟隨已經開展了一輪幫扶的房鵬校長繼續開展支教工作。
“喜徳中學校本部占地50畝,學生3400多人,相比于寧波四中來說,學校小了一半,學生卻多了一倍。”房鵬說,“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校園空間還是老師的數量都是‘緊巴巴’的。”
在過去的一年多里,房鵬帶領團隊對喜徳中學進行大刀闊斧式的改革:爭取經費提升學校硬件設施,增設多學科專用實驗室,新招聘120余名老師;分批次組織老師到寧波交流學習,并把教育專家請進校內開講座;減少了老師們的大量非教學工作,專心備課、上課……
學生課間在操場上休息。 記者 施雄風 攝
房鵬告訴記者,2022年高考,當時喜徳中學只有60個學生上了本科,在大家的努力下,2023年高考有11人考上重點本科,考上本科的總人數達到了110人,其他9個縣的學校的高考成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很感謝本地的教職工團隊以及學生對我們支教人員的支持和信賴”。
去年到寧波交流學習過的喜徳青年物理教師張靜表示,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眼見為實”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內容,“寧波的中學教師一般都會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們通過實驗自行尋找規律,而我們一般習慣先講解課本后再進行一次演示實驗,學生不太有機會親手操作,這和我們的教學理念有關,也和我們的教學條件有關”。
“希望寧波支教團下次能派一位物理老師來,我們可以相互學習,切磋一下。”張靜說。
來源:潮新聞 | 撰稿: 施雄風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