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絲綢,人們都知道這是中華文化瑰寶之一,其實早在黃帝時期,人們就學會了種桑養(yǎng)蠶,制作衣服的工藝,“絲綢之路”又將我國絲綢遠銷海外,因為絲綢色澤亮麗,富麗堂皇的特性,深受歐洲各國權(quán)貴望族喜愛,絲綢也一度成為了尊貴身份的象征,擁有絲綢的數(shù)量也展現(xiàn)了自己的社會地位,我國也因此被稱為“絲國”,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擺在櫥窗里的絲綢織品都非常美麗,而絲綢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每一根絲線,都凝聚著蠶寶寶的一生。
蠶蟲是制作絲綢的首要一步,投喂蠶寶寶很有講究,桑葉要早上采摘,當天吃完,溫度和濕度不對,都有可能損害桑葉的質(zhì)量,影響蠶寶寶的健康。蠶寶寶的個頭到了下地的時候,就要用石灰詳細清潔地面,還要投放藥粉,防止螞蟻咬蠶。一周后,蠶寶寶傾吐生命的表演,即將開始,它們會陸續(xù)爬上稻草搭好的小山,吐絲作繭。到這,為期一個月的飼養(yǎng)過程就結(jié)束了,蠶農(nóng)們,不再為蠶寶寶的健康擔驚受怕,轉(zhuǎn)而集中精力抽絲剝繭。
繅絲,從蠶寶寶的死亡開始。
繅絲一是為了化掉蠶絲之間的膠,二來是為了確保蠶寶寶死去,才不會破繭而出,毀壞絲線。操作方法是把蠶繭放在水里煮,水不要煮沸,古人說“拍拍手探湯”“湯如蟹眼”,大約就是開始冒泡但又沒有翻滾的狀態(tài)就可以了。蠶繭會浮在水面,為了均勻傳導熱度就需要工具反復將它按入水中,這樣不停翻煮。
一個蠶繭一根絲,抽絲完整的話,能夠得到約一千五百米的絲線。而制作成絲綢用的絲卻是由幾根繭絲合并一起而成的,將一根根比頭發(fā)絲還要細的繭絲挑選出來通過一個小孔匯聚成線,纏繞到滾筒上,由于繭絲出水的時候身上自帶絲膠,所以不需要加工黏合就可以讓這些繭絲黏在一起,由此獲得“生絲”。為了獲得絲綢的獨特柔軟性和光澤,還需要將絲線浸入溫肥皂水中,目的是為了除去剩余的絲膠。脫膠使紗線的重量會減少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脫膠后的絲還需要進行晾曬,甩干后的絲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待其完全干透后,凝聚著蠶寶寶生命精華的絲線就完成了。
蠶寶寶的生命,雖然止在蠶繭中,但他們吐出的絲線,年復一年編織著歷史,延續(xù)著美麗。化作精美的絲巾、睡衣、床品給人們的生活帶去柔軟和品味,更有甚者成為中國首腦與其他國家首領(lǐng)之間互贈的禮品,成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友好邦交的紐帶。
古代絲綢之路的興起一是因為歐洲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絲綢技術(shù)的肯定,二也是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經(jīng)濟往來。如今現(xiàn)代文化事業(yè)對于絲綢的傳承也是很重視,文化的流傳與交融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中國軟實力的證明。
來源:我的匠人朋友 | 撰稿: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