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是廣大中小企業努力發展的方向,也是各地發力先進制造的必由之路。
浙江經連續多年培育、遴選,一批批專精特新企業憑借“獨門絕技”實現補短板、填空白,登上國家級“小巨人”榜單,成為專精特新中的佼佼者。
今年三季度,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公布,全國新增3671家“小巨人”,其中長三角、珠三角總數占到全國六成,成為當之無愧的“小巨人”高地。浙江新增“小巨人”企業315家,僅次于江蘇、廣東。
各地對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視程度、培育力度前所未有。面對蘇粵地區的強勢發力,浙江制造如何蓄力破局,在專精特新賽道上再攀高峰?政府還能提供哪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厚植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的沃土?
日前,潮新聞記者赴廣州、佛山走訪了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感受珠三角先進制造創新活力的同時,解碼“小巨人”增長之道,從產業一線挖掘幾道“真經”供浙江借鑒。
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內驅力
創新是專精特新的靈魂。毋庸置疑,這一點早已是各地政企共識。
在廣東走訪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時,不出所料,企業無一例外都把自主創新提到了 “置頂”位置。
位于佛山南海區的國星半導體,是目前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LED芯片制造商,專注于研發、生產氮化鎵基LED芯片和外延材料。
這枚“閃閃發光”的芯片,手握192項授權專利,發明專利44項,還有3項美國專利;盡管如此,依然要面對市場的內卷。“與很多行業一樣,LED市場這兩年也出現了供過于求,同業競爭日趨激烈,個別產品打起價格戰。”公司副總經理徐亮說,當下面臨的創新突圍,已不僅僅是產業鏈上的保衛戰,而是不斷向車用LED芯片以及第三代半導體等高端市場進軍,打響價值鏈“卡位戰”。
“虛擬現實、智能穿戴等應用場景都是企業對未來市場的預測。”在徐亮看來,市場需求是產品創新的導向,而且為了手里始終有高門檻的東西,背后的研發投入是個“無底洞”。
包括國星半導體在內,在記者走訪的這批“小巨人”企業中,每年7%至10%的研發投入只能算是基本強度。
對照浙江省內,去年全省“小巨人”上市公司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為8.2%;而“小巨人”數量穩坐全省第一的寧波卻僅有4.6%。對此有寧波企業坦言,過去不少傳統企業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和生產線,在短時間內實現發展躍升,這容易造成企業習慣了依賴技術引進,而忽視了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
對此,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呂淼指出,擁有自研團隊應該是專精特新企業的“標配”。我省“小巨人”企業近六成集中于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唯有自主創新研發,才能加速打破產業壁壘。
年復合增長率20%、毛利潤率近70%、定價高出同類產品20%至30%……在廣州科萊瑞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詹德仁曬出一組驚人數據。這背后正是源于自研技術和復合型研發團隊。
科萊瑞迪擁有5個實驗室和多支研發團隊,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15%以上。企業通過集結瑞士教授級高工、武漢光谷博士、上海同濟醫院專家等天南海北的領軍人才,帶領研發團隊為核心產品修建起“護城河”。
不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雖然在細分領域“修煉”了專項技術優勢,但普遍存在規模不大、資源不足、自我創新能力有限等難題。
“與其獨自創新,不如攜手共創。”在廣州市新歐機械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起新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共享實驗室”。
采購一臺實驗設備動輒幾千萬元,放在高校實驗室里利用率不高,企業做完項目后又容易閑置。如果通過“共享實驗室”的模式以借代買,就能在盈利的同時為更多中小企業減輕負擔。目前,新歐機械已在全國做了近十家“共享實驗室”,王起新的目標是100家。
當然,像新歐機械這樣內驅力強的企業,不會只把創新停留在產品和技術上。王起新正在思考如何為全行業整合更多創新資源,希望利用區塊鏈技術賦能液壓行業,建設區塊鏈平臺追溯和驗證產品檢測報告,為更多中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背書,建立起行業信用體系。
“基于十幾年的行業數據沉淀,我們還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液壓領域的垂直大模型,融入更多高校、研究機構等創新資源,日后向全行業開放賦能。”王起新說。
讓更多基礎研究進入車間
此次走訪中,讓記者感觸頗深的是,一群年產值兩三億元的“小巨人”企業,都懷揣著自建創新生態的雄心。
那么,創新生態要怎么建?在位于“廣東第一強鎮”獅山鎮的佛山市機器人創新產業園,記者看到了一個自建創新生態的生動范本。
該產業園在2015年成立佛山智能裝備研究院,又從武漢引入上市公司“華中數控”,就地組建佛山華數機器人、登奇機電兩家新公司。短短幾年,從無到有,如今兩家公司都已長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產業園并不大,布局頗顯緊湊。“一院兩司”緊緊抱團,依托聯盟機制互為支撐,日漸形成持續的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能力,并不斷孵化培育“N”個機器人產業生態鏈圈企業。
參觀生產線時,記者不時看到機器人手臂被工人推出來,直接拉進隔壁研究院的大門。
廠區樓下是生產線、跑機區,樓上則是面向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及機構等全天候開放的公共實訓中心,師生培訓、技能考試、人才選拔等一應俱全。
“這棟樓里既有廣東省工業機器人智能感知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又有佛山智能制造發展中心,一線技工和工程師、研究員隨時可以面對面。機器人在調試、跑機中萬一出現問題,門對門就能解決。”華數機器人市場策劃部負責人說,“產教研”在這里沒有距離感。
所有的深度融合,都是從打破阻隔開始的。
近年來,佛山機器人產業之所以能飛速壯大,除了借助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應用市場優勢,也離不開這種打破大院大所高墻、陪伴企業及人才共同成長、與產業充分互融的創新生態。
“地方政府可以從中做好串聯工作,一方面串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另一方面串聯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等。”徐亮說,政府、機構、企業各司其職,才能真正有效創新。
破除“產學研用”之間的壁壘,讓基礎研究能夠真正進入工廠車間,這樣的訴求,浙江同樣迫切。記者在杭甬等地采訪時,就有不少專精特新企業反映,與高校院所、公共平臺間協同創新的局面尚未成熟,企業在當地難以形成產學研用合作閉環。
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為例,在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涉海極端環境使役材料等領域具有領先型專利,但從專利授權共享情況看,寧波本地僅5家“小巨人”享受過它的創新溢出。
也有企業反映,由于缺少面向民營企業開放的中試基地,樣品難以就近進行技術模擬和場景試驗,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創新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事實上,好產品都是在反復應用中“打磨”而出的。就拿科萊瑞迪的放療定位產品來說,臨床操作中會產生多樣性需求,如果醫院能和企業實現高效互通,就能實現雙贏。
“因此本地應用場景的開放,對新技術、新產品的示范推廣至關重要。”詹德仁以自己企業的探索為例——積極與各家醫院搭建產學研用生態系統,為科萊瑞迪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為貼近需求并做好轉化,企業會承擔5萬元以下的項目研發成本。
依托這樣的協同機制,企業可以快速“摸透”醫院的切實需求,在與眾多進口產品競爭中脫穎而出。
“工業上樓”強化要素保障
中小企業要長成專精特新“小巨人”,資金、土地都是基本要素,而強化要素保障是一地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任務。
“特別是處于種子期、起步期的企業,往往難以從傳統渠道獲得充足的資金。”在科萊瑞迪,詹德仁回顧道,2004年公司從主營貿易轉向自主研發,所幸得到了廣州科技創新基金490余萬元的風投。“10年后,政府引導基金退出,時代伯樂、平安創投等社會資本接盤,順利完成‘接力投’,公司才得以一步步長成‘小巨人’。”
早期由政府承擔高風險、后期為本地社會資本讓利,正是得益于像這樣的創新融資模式,廣深一帶在“投早”“投小”中為科技創新企業營造出了良好的投資生態。
“近年來,浙江各地也在積極探索政府股權投資,引導社會資本為一些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呂淼建議,要重點引入企業亟需的風險融資、產業配套等高端垂直化服務,提升資本市場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服務水平。
針對土地緊缺,產業發展空間受限問題,珠三角的“工業上樓”模式已運作成熟,可供浙江學習。
在佛山的海創大族機器人產業園,記者領略了當地最新版的“工業上樓”。14棟標準廠房,每棟都高達七八層,容積率超4.0,園區配套設施齊全,穿行其中,城市中央商務區的即視感撲面而來。
按照“政府主導+產業導入+社會資本”的開發建設模式,這里明確以機器人產業為核心,重點發展系統集成、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去年一期園區剛交付,就已有140多家機器人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進駐。
“公司搬來才一年,客戶就新增了10多家,今年產值有望再上一個億元關口。”大族機器人有限公司戰略投資事業部副總經理李智鵬說,不少高新企業、初創企業追隨而來,就是看中這里的企業黏性大、關聯強,訂單不用愁,產業鏈想撬也撬不走。
多年間,隨著“工業上樓”模式持續推廣并迭代升級,在廣佛深地區,類似“一棟樓就是一條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早已不是新鮮事。
采訪中,當記者問及廣東的營商環境如何?當地企業家們的回答都是細節滿滿——
“我們參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政府都是一對一服務的”“完全不必惦記各種獎補何時會到賬,會計換了也不怕,政府的錢到點就會及時給”“平時不會瞎指揮,關鍵時刻有求必應”……
“政府在服務外資企業的過程中學習到先進管理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政企互信。”王起新還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不信任才是最大的營商成本。”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王凱藝 胡靜漪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